第九百九十四章 天杀星的高光时刻即将来临(3 / 4)

从李元芳开始 兴霸天 1612 字 2023-04-27

“得令!”

山海城门开启,在守卫严格的查询下,一行京官带着侍从,进入关隘。

此次的任务并不好办,前来的官员神情严肃,带队之人,正是如今的礼部侍郎梁世杰。

自从礼部尚书李格非致仕,原本朝野上下都以为韩嘉彦会接任尚书,官居一品,结果在御史大夫公孙昭的严查不法下,相州韩氏大量罪案被翻出,以韩密孙为首的六十多名家族子弟获罪入狱,甚至涉及到了新科的四位进士。

李彦毫不徇私,免去了犯罪者进士资格,依照《燕律疏议》上的律法规定,加以审理,对于韩嘉彦与剩下的韩氏子弟引咎辞职,却未得通过,予以安抚,将他们外放各地委以重任。

如此恩威并施,赏罚分明,不单单是本来以为要族灭的韩氏子弟如蒙大赦,士大夫也无从辩驳。

毕竟公孙昭这位御史大夫太过专业,那些罪案查得都是铁证如山,比起刑部都要详细,凡事都要讲究公理道义,尤其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世道。

所以朝堂之上无人敢表示反对,也只剩下民间那些不甘于士人地位陡降的秀才们,说些酸话,编造些笔记。

李彦没有理会那些,开始准备修《宋史》。

每个朝代的史书,都是由下一朝编修,当然也会有乱世时期的编修情况,比如《旧唐书》就是五代十国时修撰,《新唐书》才是以欧阳修为主的宋朝文人修撰,《资治通鉴》则是司马光的著作。

于是乎,《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为了史书的反面例子。

李彦肯定了它们文学价值的同时,也批判《新唐书》大量采用笔记、的纵私之行,致使记事多不实,《资治通鉴》不仅大量引用之言,司马光还巧妙地将痕迹抹去,使得真假难辨。

这种评价其实在宋朝就有了,连同时代的文人,都看不惯这种夹带私货的行径,但那些人也只能说一说,无法改变什么。

到了大燕,李彦命官员修《宋史》,就再度明确修史的态度,一定要将正史与野史严格区分,不可因自身喜好厌恶,引用笔记捕风捉影之言。

考虑到在战乱时期存在遗失,在很多时候确实需要借助民间的记录,但凡采纳此类言说,必须标明附录,令后世得以明辨。

对于喜欢写笔记,尤其擅长真真假假,借古讽今的文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