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六十七章 檄文(3 / 5)

地,神灵赐予之地,若是您有个万一,谁又能让这里太平呢?”

“不错!”物部连熊点了点头:“内大臣说的有道理,我辈乃是武家,奉太政殿下之命渡海征讨新罗是应有之义,但您乃是一国之根基,六十六国上下皆赖您之恩惠,岂可轻动?”

“不错,藤原殿所言有理!”

“臣下同意藤原殿所言!”

殿上臣子纷纷表明自己的态度,几乎一边倒的赞同藤原不比的建议,如果有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表态的几乎都是本为倭国之人,像贺拔雍、元骜烈、沙吒相如这些客将几乎都没有开口表态,局势颇有些微妙。

“诸位!”元骜烈咳嗽了一声:“内大臣说的的确是正理,但诸位有没有想过,此番征讨新罗的统军大将乃是陛下的父亲,焉有父亲领兵出征,儿子却一旁坐视的道理?”

“陛下才多大年纪,又不能披甲,即便上阵,又能做些什么?”

有元骜烈开了头,殿上众人顿时争吵起来,大体上倭人臣子是站在藤原不比一边,反对彦良跟着第一队援兵渡海的,有的干脆认为彦良最多也就在筑紫行宫督军渡海即可,根本就无需渡海。而来自大唐和百济的客将们则大部分支持彦良渡海前往百济。两边的分歧并非偶然,说到底还是利益所在,对于藤原不比他们来说,虽然已经支持彦良的王位和王文佐对倭国的逐项改革,但对渡海出兵之事却并不是太积极,更不要说让彦良冒险渡海了。究其原因这还要归功于王文佐:由渡来人建立的大和王朝依赖由大陆而来的移民和技术输入,所以从魏晋时期开始,大和王朝就不断出兵位于**半岛末端的“任那四郡”,希望以那儿为踏板,进军东亚大陆,中大兄皇子出兵支持扶余丰璋的“复国”就是大和王朝诸多次尝试中的一次。

而王文佐在**半岛的军事胜利和对倭国的征服彻底的改变了这一势头:亲身体会了大唐巨大的军事优势的倭人贵族们将扩张的矛头转向东面,开始着力于本州岛东北部、北海道岛、琉球岛等地,而新式的海船和航海技术的输入,让倭人可以通过海上贸易从东亚大陆输入各种商品和先进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倭人本土贵族们自然对向**半岛用兵不再积极,更不要说冒着让大统后继无人的风险,让彦良亲自渡海了。

而以那些来自**半岛和大唐的客将们来说,虽然他们已经在倭国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和各种利益,但归根结底他们在人数和根基上无法与藤原不比为代表的本土支持者相比。那么对于他们来说,确保彦良身上“大陆”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