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背水(3 / 5)

哨,从四面八方席卷过来,将其包围消灭。吐蕃的骑兵其实并不欠缺勇气,但在其他方便就差的太远了。

面对唐军的猛攻,吐蕃的将军心里清楚胜利已经不太可能了,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坚持下去,直到天黑,到了那时双方的胜负之机各半,唐军将领多半会撤兵,自己也就少输当赢了。一旦打定了这个主意,他立刻下令己方的步卒收缩队形,排成三个空心方阵,品字形排开,外侧的都是重甲步卒,持大盾,而内侧的则以弓弩投石器还击,一时间箭矢、石弹如雨一般互射,唐军的骑兵一时间也有不少人中箭中弹,只得退开了些,让后面的弩手弓手上前。

黑齿常之将吐蕃人摆出一副抱头挨打的架势,心中反倒是松了口气。他在出发之前就知道吐蕃人的长处是士卒坚韧耐战,兵甲坚利,纪律严明。这种军队短兵相接打白刃战自然让人挠头,但如果像这样抱头死守就没啥可怕了。说白了如果论弓弩投石这种远射兵器,王文佐说第二,还真没人敢说第一的。吐蕃人的甲叠得再厚,如果只是挨打,无非是挨的打更毒些罢了。

随着阵阵调兵的号角鼓声,唐军的重弩手已经出现在阵前,他们躲在盾墙后面,开始用绞盘张开重弩,这种单兵用重弩的拉力基本在800斤以上,即便用腿蹬也无法上弦,只能用绞盘机械来上弦。由于弩箭的重心问题,其最远射程其实一般,但使用专门的破甲矢在中近距离对重甲兵有一击必杀的效果,甚至有的盾牌也可以贯穿。当然缺点就是上弦装填速度之慢,都快赶上早期的火绳枪了,即便是熟练射手,一分钟两发也就顶天了。

随着一声声轻响,吐蕃人的阵中不断有人倒下,一开始吐蕃人还以为是被不小心射中了面部或者别的盔甲缝隙,但当他们发现中箭者中有被贯穿了铁甲中重点防御的胸口处时,一种恐慌的情绪就开始在行列中蔓延了,毕竟被人杀死一回事,站在那儿毫无反抗的被敌人射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吐蕃人开始向唐军盾墙开始自发的冲击,但很快被“蝎子”和弓弩的火力击退,即便有少数能够接近的,也被唐军骑兵的侧击打垮。

在这样数次反复之后,形势就非常明显了,摆在吐蕃人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咬牙继续坚持下去,要么在唐军的三面包围下,向山坡下退却,然后背对着唐军骑兵渡河逃走。如果说先前渡河攻击处于山坡高处唐军的危险是一,那么逆攻失败后,背对着居高临下的唐军,渡河逃走危险系数就是一百了。**都能看出唐军是在玩的“围三缺一”的把戏,问题是吐蕃人已经没得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