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技术书院(3 / 3)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1206 字 2023-05-23

自何处?”

蹇义不卑不亢的答道:“前汉武帝时,边关多事,朝廷国库开支甚大,用爵位换取粮食的做法已不足以解决问题,于是便出卖官位,以增加收入,用来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自那以后,历朝历代,皆有捐官之政。”

朱高煦闻言,陷入了沉默。

他决定不再追究具体的细节,而是朗声道:“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没有高低贵**之分,每个人的职业都值得被人尊敬。”

“如此,天下四民才会安分守己地做好本职之事,农民、工匠也才会受人尊敬,不至于农民与工匠也去逐利,弃农工而下海从商。”

“陛下言之有理,臣以为当工匠或做耕田的农夫并不丢人!”

工部尚书宋礼高声道:“在如今的京城之中,哪怕是普通的剃头匠,月收入也在十块到二十块银圆之间。相较于举人出身的八品官吏而言,收入不仅不低,反而更好找婆娘。”

北京城里,剃头匠的收入真实情况确实如此。

只要剃头匠的技术好,名气大,将受到来自普通百姓,乃至士子、巨商的更大尊敬。

这种待遇,与京城一些衙门里的官匠相仿,甚至与七、八品的京官待遇也相差无几,有事没事玩一玩古董字画与名酒、名瓷的收藏。

这些看似只有通过科举出身的官员,或下海赚到大钱的巨商才有的待遇,在北京城里,只要是有一技之长的有名工匠,一样可以享受。

朱高煦图穷匕见道:“朕决定在京郊设立一所技术书院,允许从事技术事务的工匠,申请进入书院进学,专研技艺,学成之后即可得到礼部教谕署颁发的举人名籍。”

“陛下,臣反对!若这样的话,谁还会去十年寒窗苦读考科举?”

吏部尚书蹇义率先反对道:“很多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在学会一技之长,赚到钱之后,再去申请进入技术书院进学,一样可以拿到举人出身,从此步入仕途,何乐而不为?”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爱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新笔趣阁为你提供最快的重生朱棣之子更新,第二百四十一章:技术书院免费阅读。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