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改革从奏疏制度开始(3 / 4)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1292 字 2023-05-23

份,分别成册。

一份送往内阁,供史官记注,称史书,另一份送储本科以备编纂,称录书。

六科会在年终,将红本的原本汇交内阁,存于红本库。

其中,凡是朱棣御批的题本、圣旨等谕令,内阁当值中书官皆要逐日逐件汇抄成册,名“丝纶簿”。

永乐年间,朱高煦多次监国,期间他批阅奏章的流程与朱棣一样,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动。

这套批阅奏章的制度,目前来看并没有什么漏洞,反而利于大明皇帝腾出时间去主抓军国大事、要事。

票拟要比以往各朝辅左君主处理政务的制度更加细致、周到,特别是过去,如唐宋草拟下行诏令和审核上行奏章的机构,就有中书、门下、翰林院,比较分散。

洪武年间,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百司政务,内阁众顾问成为了皇帝的私人秘书。

内阁有了票拟权,便相当于把唐宋时期分散的审核奏章之权归拢到了一处,这就极大的提高了皇帝处理政务的效率。

若是有皇帝惰政、懒政,直接对着内阁票拟批示即可。

毕竟,此举十分符合儒家“君逸臣劳”、“垂拱而治”的理想治国模式。uu看书

但若皇帝想要按照其个人意志行事,内阁众顾问也无力阻止,因为采不采纳票拟,皆由皇帝决定。

永乐年间,朱棣但凡有空的话,通常会亲自批阅奏章,并不需要内阁票拟,只有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才会询问内阁顾问。

朱高煦监国期间,与朱棣一样,大多数时间都是亲自批阅奏章。

除非奏章挤压太多,或者他要外出巡视,才会把奏章分给内阁顾问票拟处理。

再有就是建立一套题本副本的收存制度,以防止档桉遗失或被人篡改。

永乐二十五年,九月吏部文选清吏司失火,所有档桉被毁。

因此,朱高煦当时下令,凡内阁收存的题本和各衙门应存的档桉,皆应于正本外另立一副本,分别收贮。

题本之副本应按正本的批红用墨笔抄录存桉,其他档桉之副本可另用钤记,以与正本区分。

在京各衙门卷牍收贮处所均派笔帖式轮班值宿巡查。

各省三司题奏之件,另有副本送通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