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改革从奏疏制度开始(1 / 4)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1292 字 11个月前

,重生朱棣之子

朱高煦如今成了皇帝,而朱棣禅位后当起了甩手掌柜。

朱棣连太上皇帝的尊号也不要,一心谋划着出海巡洋之事,近几日常常与海外诸王回忆往昔,了解诸王在海外建国的趣事。

朱高煦知道若要推行新政,改革朝廷体制,必须一步步来。

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朱高煦要的是大明越来越强,而不是内乱、内耗、内斗不止。

因此,他决定先从皇帝每日皆要批阅的奏章开始改革。

奏章,也叫奏疏、奏议,是历朝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属于上行公文。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

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

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

历史上的明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四种奏疏。

洪武年间,臣民言事于皇帝只用奏本,永乐二十年以后规定,诸司有急务不能面陈,许具题本盖印投进,专用于公事。

即例行公事用题本,个人私事用奏本,题本要加盖官印,奏本不用印。

凡遇朝廷举行庆典,内外臣僚皆需照例进贺“表”或“笺”,“表”用于皇帝和皇太后,“笺”用于皇后。

至于臣工言事于太子、诸王则用“启本”,其程式与奏本基本相同。

题本的外形是用纸折叠而成的折子,内中每幅六行,每行二十字,平写十八字,抬头两字,首幅上方正中写一“题”字,是为本面。

自第二幅起为正文,首书具题者官衔姓名及题报事由,接叙所报事情的缘起、情节及处理意见,文尾以“谨题请旨”或“谨题奏闻”结束。

末幅正中写具题年月日,月日下列具题者官衔姓名,封面及文尾俱加盖官印。

明代的奏疏与以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