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大明史上第一位督公(上)(3 / 6)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2297 字 2023-05-23

朱棣抚须道。

方孝孺自洪武三十一年入阁之后,虽身兼数职,却做事勤勉,任劳任怨。

在朱棣推行科举革新之事方面,他积极配合,因为他认为这是太祖高皇帝生前定下的国策,身为臣子,不该反对。

在朱棣推行开海之策,派遣郑和率领大明船队出海巡洋之时,他也没有反对,因为有起居注证明太祖高皇帝确实同意解除禁海令,朱棣开海并没有违反祖制。

至于设立金陵女馆,是为了女德教化,他没有理由反对。

朝廷设置皇家银行、户部商行、惠民医馆、惠民工建局等衙门,都是显而易见的利国利民之政,他更没有理由反对,甚至全力支持。

再加上这两年,朱棣推行赋税改革,用一条鞭法把繁杂的苛捐杂役归于税银,又颁布永不加赋的旨意,甚至摊丁入亩,彻底把数千年来压在百姓身上的人头税给消灭掉了。

诸如此类的善政,让方孝孺打心眼里认可了朱棣是一位千年难遇的治世明君。

因此,他对朱棣可谓是忠心耿耿,心甘情愿的为永乐朝的新政奔波劳碌,毫无怨言。

可是,随着七天贸易一开,大明京师出现了许多乱象。

方孝孺曾写《指喻》一文,以“拇病为戒”,指出“天下之事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劝喻人们要防患于未然。

正因为他心存这种防患于未然,居安思危的想法,所以才会从七天贸易、从秦淮河乱象,看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谷獍

故而,方孝孺下定决心,哪怕惹得朱棣龙颜大怒,也要发言劝上一劝。

“陛下,臣听说钟山脚下的一户人家,几个挺好的儿女,原来本本分分的,男耕女织,其乐融融,可现在都跑到会同馆或秦淮河边,乐得去赚钱,把一个生病的老娘扔在家中。”

方孝孺说完这句话,朱棣脸上的笑意逐渐消失。

“道听途说不一定为真,可微臣昨日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臣感到了莫大的恐慌。”

朱棣沉默不语,静待方孝孺下文。

于是,方孝孺把他昨夜在秦淮河畔的所见所闻,包括雅量斋商铺老板关着门做生意,以及他在商铺购笔时偶遇妖艳女之事,皆事无巨细的说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