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被教育了(2 / 5)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1878 字 2023-02-10

分析过了。

为什么无数的农民起义,最终的结局是失败了。

因为首先农民军缺乏一个有远见的首领,他们往往获取了些许胜利,就开始沉浸其中,沾沾自喜。

其次,农民军没有人才梯队,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兵员补充,但是核心将领的战死,会成为无法挽回的损失。尤其是领头人的战死,基本上就彻底没戏了。

第三,农民军缺乏生产能力。这个时代,农民军的处境往往是跟朝廷死扛到底,但是生产资料大多数掌握在大地主手里。哪怕是大地主倒戈了,农民军也无法从大地主手里获取多少财富,若是过分索取,还会导致大地主的反抗,进一步消耗自身的力量。

所以楚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自我生产的农历。

第一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第二就是解放属于农民军的生产力。

不过一直这么躲在山沟沟里,自我生产和发展是不可行的,因为他的基本盘过于小了,没准等他发展起来,朝廷已经灭亡了好多年了,早就有一个新的王朝出现了。其次,那就是天灾人祸,这种东西不可避免。

另外,那就是朝廷也不都是瞎子,就连叶文豪都能看得出来,自己早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没完没了的围剿自己,那么其他人就发现不了么?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楚行才选取了动静结合的战略。

在有限的斗争中求发展是势在必行的。

战争的主动权必须攥在自己手里。ωωw.

不过这种情况,属于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去不断磨砺自己,而朝廷围剿自己的规模,也会在自己力量增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大。

其他区域造反,压力可能真的还小一点。

比如云南土司,那是山高皇帝远,而且人家群众基础是天然的。

土司手底下的人,本身就听他们老大的。

朝廷想要围剿,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那都是巨大的。

而陕西那边儿的叛乱,同样山高皇帝远的同时,人家那边儿生存环境太惨,有源源不断涌入的兵员,而且说实话,那边儿的军队更惨,一年年不发工资,战斗力退化的厉害。

还有就是后金了,黄台吉他们,天然具备种族优势,人家是一家子,打仗抱团干,在加上人家有大量的骑兵,来自如风,自然占尽了优势。

唯独自己,哪怕是有朝一日,自己做大了。

处境也会非常艰难,首先自己就离着朝廷的京师不远,那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