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河湟谷地的规划(4 / 5)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156 字 2023-01-23

“而让当地百姓掌握小麦的耕种技术,并且初步完成从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彻底成为农耕百姓,我们就算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李泰徐徐的说道,

“因为这次阿耶让我带上了农业学府的军转农战部,而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都受过最正统的农业教育,也系统的耕种过小麦,所以,在老师上倒是意外的足够了。

这样这初步的改造计划,运气好,等到明年小麦丰收,便能在鄯城全面推广开来。

若运气不好,不能种植冬小麦,那花费个三年改进青稞与春小麦想来应该也足够了。

到时候大唐在这里才真正的有了根基与基础!

至少我相信,这些有田有地的百姓,绝不愿意让自己手中的田地,被其他游牧民族糟蹋!”

李泰无所谓这些当地百姓对自己的观感如何,但等当地百姓真完成农耕民族的改变,那对当地百姓来,他们的田地就是他们的命。

谁动他们的田,那他们就敢拼自己的命!

那将来等到了青海那边打起来,这些百姓才会有几分迫切感,会与游牧民族抗争。

毕竟河湟谷地这里还能种田,但上了青藏高原,就算是地球平均温度上升,那也不可能让那里能够种田啊,至少这接下来一千多年的时光里面就别多想了。

李泰则是继续道,“随着第一阶段稳定下来,那当地人口应该会有所恢复。

尤其那些逃到山里的百姓应该会从山上下来,到时候这鄯城的人口应该能够恢复不少。

随着他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使得人口会逐渐变多,甚至多到鄯城未必能够容纳下,那鄯城本身的耕地就不够用了。

这个过程应该会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那就必须要执行第二步了!

那就是对鄯城周围的坡地进行开发,需要制造梯田。”

“既然这件事情需要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要发生,燕王现在谋划是不是太早了?”

听到李泰的话,袁天罡忍不住开口,出于本能的,他感觉有几分心血来潮的危机感。

“正常情况的确如此!”李泰没否认袁天罡的话,靠百姓自然恢复,那自然二十年起步。

毕竟人口这种东西哪怕是古代,想要恢复起来也至少需要十五年,才真正能让孩子成为劳动力,现在这里打了一场,等恢复等个二十年也正常。

“那燕王认为会出现特殊的情况了?”袁天罡听到李泰的话语,却是反应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