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章 过完年就不消停了(4 / 6)

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237 字 2023-01-23

他们发现给燕王做徭役,不但能够吃饱饭,而且还有赚头啊!

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家中有田的百姓,虽然对这徭役感觉有几分羡慕,但也只是羡慕。

毕竟土地才是最有归属感的,只要逼不得已他们是不会舍弃土地的,但多少也是起了农闲的时候,没事去打打零工,多少赚几个钱的心思。

但那些自己没田亩,在给地主打工的佃户,冬天回去后好好算了算。

觉得给地主一年干到头顶多也就勉强吃个饱,想要吃得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不要说还有腊肉鱼干啊!

虽然每个人换到的鱼干也好,腊肉也好,真算不上多,但李泰对百姓的用心,百姓自己自然会感受到。

尤其是大过年的把他们运送到所在县城,让他们过年跟家里人吃上鱼肉,对很多百姓来说,当官能做到这地步自己还要求什么!

所以,去年那些离开的徭役,回去跟家里人商量了一下,趁这冬天仔细算了算,觉得与其给那些地主做佃户,还不如出来跟着燕王混来得合算。

毕竟,无恒产者无恒心,封建时代最没忠心的就是佃户了。

所以他们是最精明的一群人。

他们的精明是为了他们能在这时代活下去,哪怕只是多活个一两年。

所以,他们每一分生存资源,那都是算了又算的。

尤其在绝大多数做过徭役的百姓看来,李泰是包吃包住的。

这样自己从李泰手中拿到粮食,岂不是纯赚。

地主对待他们可没这般的好,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植出来的粮食,那给地主盘剥七层,那都是好的了。

一想到这里,手中没什么财富的百姓便拖家带口的向天京城这边过来了。

这些百姓们一个两个的迁徙,那顶多只是被当地当做是笑话看看。

但是数量多了,当地县城很快就有所发现,但想要阻止,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法管。

还是那句话,朝廷政令不下乡,这些普通佃农们遵循本能的离开,县城很难管到。

毕竟其中绝大多数佃户基本都住在县城边角位置,有的甚至不是在县城里,而是山坳里,这让县城怎么管。

但人口流失对县城官员来说,也不是小事。

毕竟官员的考核里面就是有一条考察人口增加的,像李泰当初的高陵为什么直接给了一个上甲,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口暴增。

更不要说随着人口的流逝,带来得劳动力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