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2 儒墨之争(2 / 3)

李恪对墨子其人很有兴趣,便拿来翻阅。

后世的《墨子》只存世五十三篇,而现在手里这部,却是完整的十五卷七十一篇。

除了儒家的典籍之外,很多这种颇有分量的诸子百家的典籍都在历史长河中遗失,能够存世五十三篇,算得上是相当幸运了。

无他,当儒家占据了名分大义,统治了科举之后,所有的诸子百家便全部成了可以弃之的糟粕,学来于科举全无用处,谁还去学?

与其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事实上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这家伙帮着汉武帝稳定朝局将封建专制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却着实毁了中华民族的进取心,将整个民族的思想禁锢在儒家这一方天地里,再也看不见整个世界的灿烂与光明。

等到洪武大帝发明出来“八股文”,则彻底给这个民族的思想戴上镣铐,一步一步拽进黑暗的深渊……

其实在先秦时期,墨家是比儒家还要闻名的显学。wap.bΙQμGètν.còM

儒家和墨家是发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大学派,自从创立起就因为理念的不同开始了绵延百年的道统之争。

说白了儒学与墨家的道统之争,就是两个社会阶层的思想博弈。

首先,儒家学说是为统治者服务,墨家维护平民权利。

孔子周游列国创办儒家,他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儒家学说被诸侯国采纳,成为统治阶级的治国大道。

儒家文化博学繁杂,但是他的理论和思想基础是主张大一统和君臣父子论。儒家理想的社会是统治者施仁政,而老百姓要尊教守礼。因此儒家学说创建的礼制,是给统治阶级服务的。

而墨家是百家中的平民流派,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农民出身的哲学家。

墨家学说维护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受到底层工农小生产者的支持。

墨子广收门徒,入会者甚众,形成了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局面。墨家正面对抗儒家成为社会热点,儒墨之争被称为显学之争。

其次,儒家崇尚的是阶级社会,墨家追求的是平权社会。

儒家认为社会是分阶级的,人和职业有贵**等级之分,儒家的礼制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贵**、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由此可见儒家的理想社会是等级分明的阶级社会,儒家礼教维护的是封建的宗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