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据理力争(3 / 4)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1764 字 2023-04-12

的目的。当劳工把钱花了,朝廷又能通过税收把钱收回来,然后朝廷再去建造城池、官道、运河。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

“好个藏富于民、好一个良性循环!然后呢?”不是杨广要说是近似拍马屁的废话,而是他实在受不了杨集的眼神了,因为杨集每次说到昏君的时候,都会看自己一眼,搞得他都觉得自己是那个穷奢极欲的大昏君一样。

“然后?”杨集笑着说道:“遇到灾年时,也要搞大工程。”

听得入神的杨坚也忍不住问了一句:“每逢灾年,朝廷都会赈济灾民,甚至怕他们闹事,加以管束和安抚,如果在灾年搞大工程,不怕灾民闹事?造反?”

“改变以往赈济方式啊。”杨集脑子里迅速组织着思路,继续说道:“灾民一旦无所事事就会生事,即便畏惧朝廷,不敢生事,但心里对朝廷的威压总是不满的。如果朝廷在发生灾害的地方聘请灾民修缮城池、新修水渠和道路,以发放俸禄的方式发放救济粮;既能达到赈济灾民的目的,也能减少地方官员压力,还能建设地方。而朝廷所花钱粮,其实始终只是那救济粮而已。此为以工代赈。”

实际上,赈灾防疫的条陈从大禹治水开始就有了,到现在已经相当成熟了,在后世一些看似先进的理念,其实都是有迹可寻。

哪怕是以工代赈这种看似新颖的方式,在古代也不是没有,真正阻碍赈灾的还是执行力和监督力不足,使救济粮在层层下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巨大损耗,真正落到灾民身上的,能有一半算是吏治清明了。

杨集所说的内容并没有脱离时代范畴,但经过他这么一一讲解,使许多已有的东西变得清晰明了起来,尤其是代工代赈的条例梳理好,甚至足以成为列入史册赈灾案例。

“这一回,大家似乎被卫王比下去了。”杨坚向薛道衡问道:“薛卿,还反对朕修建禅定寺吗?”

“修建禅定寺过程中没有出现强迫的话,确实能达到赈济贫民、藏富于民的目的;如果禅定寺不仅是圣人用来纪念皇后,还是为了给平民百姓增加收入,那老臣无话可说。”

此刻的薛道衡,对于杨集已经是打心眼儿里敬佩;如果杨集这些理论得到切确执行,使穷奢极欲真的起到上位者满意、建设地方、藏富于民的作用,自己真的没有反对的理由。

薛胄、元寿、张瑾等人都是当世难得的人杰,岂能理解不了杨集这些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