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甘露定计(3 / 8)

大隋主沉浮 碧海思云 3356 字 2023-04-12

他日定要将高句丽歼灭、筑京观,以慰二十多万英灵。”

异族人在杨坚心中的地位也就那样,就算是全死了,他也只会拍手称快,而不是以妇人之仁的方式去唏嘘、感叹。毕竟这是种族之间的斗争,没有丝毫手下留情之说。

“我明白的。”杨集忽然想起了一事,笑着说道:“大伯这番话,若是被王通听到,恐怕又要叽里咕噜一大通了。”

王通乃是当世罕见的经学家,虽然只有二十岁,却已名冠士林,尤其是他的父亲王隆,曾在开皇初年,奏过《兴衰要论》,得到过杨坚称道。

而王通前不久向杨坚奏上《太平十二策》,主张“尊王道,推霸略,稽古验今,运天下于指掌”,深得杨坚赞赏。

只是王通坚决的认为人性本善,天然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德”。只要通过教育才能帮助人们养成完全的人格,就能达到“乐天知命,穷理尽性”的境界,最终成为“君子”“圣贤”。

他这番空泛的理论,素来重视实干之才的杨坚就不爱听了。

杨坚当这么多年的皇帝,惩办的**污吏多不胜数,最高记录是把冀州几百名**污吏、不称职官员、不作为官员罢免干净,使州县肃然。他对吏治的大力整肃,上裕国库、下纾民困。可以说,大隋能有今天的隆盛,依法治国实为要因。

而王通一个毛头小子连个县吏都没有当过,连大隋是如何富足、百姓是如何安康的根本原因都不知道,却大谈人性本善、大兴德治,这不是与大隋既定国策相悖么?

但是杨坚又十分看重这小子,希望他的思想之中多些实干,少些浮夸扯谈,于是便任命他为益州司户书佐,希望他多接触一下底层老百姓,以便完善自己的思想主张,然而这小子心高气傲,都没有上任就辞官了。

杨坚作为一个皇帝,手中有的是人才,怎么可能把这么恃才傲物、不切实际的小子放在心上?若非杨集提起,他都忘了这号人物。

此时听到杨集提起王通,便摇头失笑:“王通是太原王氏的子弟,由于有天才、神童之名,一直受到家族重视,自小就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之中,岂知世态之艰难?若是生活在乱世之中,或是饿上几天,就不会鼓吹人性本善那一套了。你要记住,当你准备重用一个人时,不能看他说什么、也不能看他有多大的名气,而是要看他做过什么,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才,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