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我就想当个博士(2 / 3)

汉末圣人 鸣奇 1064 字 7个月前

偏袒自己。

果然,等众人皆至,袁基便言道:“海陵侯,天子征你为太学博士,按照惯例,为博士者要经过考试方可得授,今日我等于此,也不让你下笔,尽口言之,若是你过得考试,便可为博士也。”

袁基一番话说得平静,却又杀气腾腾。

袁基这是要让自己舌战群儒啊。

曹昂真不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经学这个东西,本来就不是公开的,很多东西曹昂都没有听说过,如何来答。

众人先考《孝经》,接着是《论语》,这两本书曹昂倒背如流,曹昂皆是不惧。但接下来对方便问到了《尚书》。

《尚书》是五经中偏难的一经,幸好卢植最擅长的便是《尚书》和《礼》,这两本书曹昂学得也最多,若是对方问《易》,曹昂可能就抓瞎了。

对方问完,曹昂还是一身冷汗,不能这么下去了,否则自己定有回答不出之时,自己必须要主动出击。

于是曹昂看向主《尚书》的孔伯和主《公羊春秋》的第五巡,拱手说道:“小子素闻今文经学,视孔子为托古改制的'素王',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小子无知,敢问二公,《尚书》与《公羊春秋》之中,有多少的'微言大义',又尽为何解?"

曹昂话音刚落,众人皆是一愣,盖因曹昂所提出的问题,众人从来没考虑过。大家常说"微言大义”,谁数过有多少条。

就像谁知道《论语》里面有多少条"子曰"一般。

其实这个问题何休已经在《春秋公羊解诂》做过解释,何休刚死,曹昂也不确定是否已经流传开来。而且何休的答案只能解《春秋公羊传》的问题,可解不了《今文尚书众人一时瞠目,曹昂却根本不给这些人反应的时间。

曹昂看向宗承道:“自儒道大兴以来,《尚书》传分古今,卢师是长于《尚书》的所以不管是'古文'还是今文,‘小子不知道翻了多少遍,只是有一事不明。虽说仓颉立文字,但古代没有纸张,绢帛、竹简亦难以保存,这几千年前的文章,是如何流传到今日的?周有《周礼》,此为礼制之兴也,那在周礼之前,那为何会出现尧、虞、夏、商之书。若是周公制《周礼》,则周之前无礼也,可若是周之前有礼,那怕不是周公制的《周礼》。"

不待宗承回答,曹昂又看向服虔。

服虔是古文学派的大佬,算是博士中的另类。虽然今文派掌握了话语权,但到了汉末,今古之分,已然不明,很多人通今博古,而且非通一经,尤其是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