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非与士大夫共天下(3 / 5)

但对于楚歌或者是真正的盛太祖而言,都不再重要了。

在楚歌面前,出现一行字迹。

【大盛朝国祚:二百八十年】

看到这行字迹,楚歌脸上总算是浮现出一些笑容。

有效!

相比历史上真实的国祚,稍微延长了那么一丢丢。

虽然延长得很有限,但也总算是延长了。

之前南北榜案的时候,楚歌也尽力进行了一番操作,但大盛朝的国祚一点都没有增加。

几次明知故犯地搞出错误操作,国祚的反应也很真实,直接腰斩了。

这说明,他的那些自以为有用的操作都是细枝末节,对延长国祚这件事情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而这次的情况有所不同。

楚歌对空印案整体的处置方式还是与盛太祖当年的处置方式差不多,但做出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这或许就是国祚稍微有一点点延长的关键。ωωw.

“我制定了一个耗羡归公的策略,这个策略相比于盛太祖时的计税方式显然是有一些进步的。但再好的策略,到了一百多年后肯定也会逐渐变形。

“此外,我跟方士用的这番对话,应该也会有一定影响。

“因为我此时代表盛太祖说的这番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盛太祖的治国思想,这会影响后代皇帝的治国理念。

“虽然还是免不了会出昏君,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能稍微延长一点点国祚。

“看起来,皇帝这个身份的扮演确实与我想的差不多。

“如何处理这些案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理清大盛朝初年的朝堂局势,想清楚盛太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然后再根据此时的具体情况去解答。

“如果我没能想清楚这一点,那么在反驳方士用的时候,早就已经词穷了。

“如果无法说服方士用,自然意味着盛太祖的治国理念不够清晰,最后的国祚肯定也会大幅减少。”

楚歌一番分析,越发笃定自己的想法。

他与方士用的一番争论,其实核心问题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皇帝是否对基层的情况足够了解。如果不了解,那就很容易会被官员忽悠。就比如方士用说的“往返动辄期年”的事情,如果皇帝不知道这些地方到京师实际上只需要不到一个月,那就很容易会被绕进去,只能用官吏们倾向的方式去办。

官吏们确实省事了,但久而久之,这种“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