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卖种苗(1 / 3)

李云睿的一席话对夏原吉的触动很大。

在这之前,夏原吉的理财思路无非就是开源节流,李云睿的话,让夏原吉找到了一条新路!

在中国古代,朝廷收入主要依靠两大类,一是税赋,一是专卖。

税赋长期实行以土地税为主,以商税为辅的税收制度。土地税主要是粮税和丁税,商税主要沿江河口岸设立关卡,征收过往货物的税收。

至于专卖,则更好理解,盐、铁、马、茶这些战略物资,都由朝廷控制,对外出售。

大明建国初期,朱元璋下令沿袭唐宋元三代的两税法,即土地税中的粮税和丁税,每年秋天和夏天缴纳两次;商税则由各地官府按律收取,比例三十税一。

明朝的收税,比较奇葩。因为百姓没有钱,土地税大都以实物征收,夏税秋粮均以麦为纳税标准,称为“本色”;按值折纳他物,称为“折色”。

打个比方,某人家里有十口人,地三百亩,每亩缴三十斤粮食,每丁缴十五斤粮。到了夏季要缴夏税了,某人拿着家里种的米来了。对不起,先折色,米一石五百文,麦一石一两银子,你需要每亩缴纳六十斤大米。

为了应对朱棣造北京城的庞大开支,夏原吉一开始的打算,是在折色和专卖物资上进行开源,比如适当调整折色的比例,这样就可以多出一部分收入来;至于专卖的盐铁马茶,可以提高其产量,以增加朝廷的收入。

夏原吉从来没有在商税上动脑筋,因为大明的商税一年也就几百万锭宝钞而已,相对于几千万石的粮食和木绵、布绢、丝绢等物,商税不值一提。

今天李云睿的话,突然点醒了夏原吉,如果大明有十亿贯的商品和劳务,按照三十税一的比例,似乎随随便便就能收个几千万贯……

问题是这十亿贯的商品还是最终环节的商品,还有中间环节呢?

“此事兹事体大,我需要向陛下禀报之后,才能做决定。”沉吟良久,夏原吉抬起头来,看看李云睿说道,“小公爷说有两种方法,不知道另外一种方法是什么?”

“建国有企业!”李云睿转头看着夏原吉说道。

“国有企业?”夏原吉听了这个新名词,又是愣了两秒,说道,“何为国有企业?”

“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由朝廷出钱,建立一些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盈利,来支付建北京城的成本……”李云睿将后世国有企业的模式,简单介绍了一下。

“这倒是个好方法……”夏原吉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