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声东击西(3 / 5)

退可守,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咱们要特别打造通往两淮地区和大别山地区的快速运兵通道,要保证咱们的新四军包括八路军的主力部队,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将足够的兵力运输到两淮地区。”

孔捷这一部署其实眼光相当长远。

一方面是为了提防蒋军未来的作乱。

另一方面,那是心中的痛,当时时间已经延续到了44年,日军在敌后方面不断吃败仗,在太平洋战场和东南亚战场也是节节败退,早已经是强弩之末。

接着在正面战场上,豫湘桂等地,日军发动主动的规模性的进攻,双方打响了豫湘桂会战。

当时指挥此战的日军方面的最高指挥官依旧是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这个老鬼子。

但是从参战部队来讲,此时的日军基本上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境地,大量精锐向太平洋战场的抽调,导致部队的老兵比例严重下滑,外加上部队的资源不济,装备滑落。

用李云龙的话说——这就是一群二流战斗力的小鬼子。

结果双方战争的结果却是令各方大跌眼镜,日军大败蒋军部队,更是演绎出了蒋军正面抗战史上的第二次大溃败,豫湘桂大溃败。

而此次会议战的失败,也导致了一系列惨痛的后果,导致中国付出了相当惨重的代价,甚至是大量土地的流失。

这一切都不是孔捷想看到的。

所以孔捷的目的非常简单,提前在两淮地区和大别山地区部署部队,为今后豫湘桂会战的爆发做筹备。

就算蒋军战败溃逃,这豫湘桂等多省广阔土地,也决不能就这么白白的丢给小鬼子,八路军和新四军则可以趁机打入敌后,继续与日军周旋。

以将此次会战中国战败的损失减低到最小。

对于孔捷坚持在两淮地区和大别山地区打造稳固根据地,开辟抗日战场的提议,参会的不少将领们虽然不像孔捷这样可以洞察未来的战局,但是目光长远的他们同样意识到此举意义深远。

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这话是人家老孔说的,如今老孔说话的分量那不可谓不重,一些建议和提议,就连老总和副总参谋长,甚至是延安方面都尤为重视。

从孔捷率领独立团开始,到壮大为一支队,再到如今的八路军特别试验区以来,无数次事实无不证明了孔捷长远的目光和极为出色的预见能力。

孔捷的话没人会忽视。

最终方案定下,新四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