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一回 发兵北征(2 / 4)

乞活西晋末 万载老三 1828 字 7个月前

这主要是因为文明状态深切取决于气候地理环境的不同。后世史学家曾提出400毫米等降雨线。这条线的北边,降雨量少于400毫米,为半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成为游牧地区;而在南边,由于降雨量多于400毫米,为半湿润和湿润地区,适宜农业,因此成为农耕社会。对照一下就会发现,这条线大约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南部边界上,呈向下弯曲状,也与长城的走向大致一致。

按照这种不同,无论是谁先占有了土地,也无论后来通过战争还是交易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农田和牧场仍然会以此分界。如果农夫向北购买或占领了草原,农耕不如放牧,他只有变成牧民才最有效率;而牧民向南购买或占领了农田,放牧不如农耕,也只能变成农夫才是理姓选择。

历史上,许多南下的胡族,最后要么退回草原,要么汉化,同化入中原农耕文明。同时,又有许多的汉人进入北方草原,但最后,这些人基本上都成为了牧民。而游牧民族的特姓,使其天生就有着侵略姓,一旦其强大起来,必然就会南侵,从而成为悬在华夏头上数千年的胡祸之剑。

这条界线,不是靠武力能改变的,雄才大略的唐宗汉武都没办法。不过,工业时代的历史证明,发达的工商业却可改变这一切,工业高产可以大幅降低农牧业对社会结构的主导,而便利的商业流通更可抵消农与牧的差异性。

华国的工商业自然远远不及后世的工业时代,但又远强过寻常的封建文明,若再加上土豆之类高寒高旱作物去给草原上的游牧文明掺沙子,这条界限还是有望在这一时空打破。然而,这些仍仅是纪泽的设想,成与不成,亦或几成,难度又有多大,他在很早以前便将问题丢给了主持政务的这位丞相,是以,能否北征,以及北征至何种程度,必须要看张宾的意见。

迎上纪泽与众人聚焦而来的灼灼目光,张宾叹了口气,嘴挂苦笑道:“陛下,能否再等上三年,哪怕两年也好,让行政署再多筹备些钱粮物资与移民人口。从您登基以来,我华国虽无大战,却也新添了四州之地,美、澳两洲亦是拓土数千里,这么说吧,咱行政署除了储备粮,基本就一空壳,至少今年的所有财政收入,乃至可能的移民人口,已然悉数预订出去了。”

纪泽眉头一皱,颇为不悦道:“北征胡卒,我等多年前便已有所筹谋,可事到临头,丞相却说两手空空,这叫朕情何以堪?”

“陛下,为臣每年其实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