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八回 治理黄河(2 / 4)

乞活西晋末 万载老三 1790 字 7个月前

有所不知,那些低洼之处,原本皆为蓬泽湖区的边缘,大河在此略有转向,泥沙更易沉积,天长日久,湖床上台,这些区域便成为陆地。因河泥肥沃,粮产甚高,便被垦为农田。虽有危险,但利益使然。”

这名中年文士名为傅暢,字世道,雍州北地人士,为血旗军在襄国收降的汉人高官。其父傅祗曾官至西晋司徒,一度治水,修建了泽被百姓的沈莱堰。石勒寇掠中原之际,偶然掳得傅暢一家,欣赏其人才德,一度委以右司马要职。正史中,其人与清河崔悦、颖川荀绰、河东裴宪等人虽沦陷从贼,俱显赫于石氏,却常以为辱,颇有点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史评,至少,傅暢的儿子后来是逃归了东晋。

闻得傅暢解释,纪泽不由皱眉凝思,片刻后问道:“若某所料不差,这蓬泽每逢河水高起,当有蓄洪减峰之效,如是修坝拦湖,久而久之,岂非无湖蓄洪,令得洪峰愈猛,河患愈甚?历朝有识之士,难道就不曾上书言阻吗?”

“有识之士自然有的,先汉迄今,屡有朝臣上书言请疏通河道,并废止修坝侵占河道与沿河湖泽,怎奈治河靡费甚巨,河泽变田又非肉眼可见,长治难矣。”面显苦笑,中年文士摇头道,“尤其在地方,平添沃野良田,于官府,于大族,于庶民百姓,皆乃福音,是以地方上对此更不上心,只管自家修高堤坝,严防死守,管他洪水滔天,去祸害下游谁家?”

呃,纪泽哑然,这一现象倒是颇似走后门。谁都知道走后门是个破坏公平的恶习,与整体社会乃至回馈到自身长远,皆有害无益,偏生每个人又希望自家能够走后门,压周边一头,优先得到现实好处,甚至以之为荣,自诩为有本领。

“非但沿河湖泽正在缩小,河道本身也在变窄变浅,这黄河水患只会愈加严重。”手指滔滔河水,中年文士不无嗟叹道,“大河从上游山间而来,河水之中裹挟了大量泥沙,因为上游地势陡峭,水流湍急,故而泥沙不曾沉下淤积。到了此间下游,都是平坦沃野,河水流速自然放缓,混于其中的泥沙便在河道沉积,天长地久,甚至形成河中沙洲。”

这些道理在后世司空见惯,纪泽却是更有感触,只因对比前生记忆,他早已察觉西晋的河流湖泽要比前生的更多更大更宽阔,其消减既有地方上的侵占过度,也少不了天然的泥沙淤积之故。与之相伴的,则是动辄大规模的黄河泛滥,尤其在五胡乱华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