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钱者,财之权也(1 / 4)

确实,朱元璋在为物资过多发愁。

当然了,物资多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人真的会嫌物资过多。关键是,物资多了,金银铜等被称作“钱”的东西少了,就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现象——商品价格普遍走低。

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谷**伤农”的道理,是个人都懂。

“通货紧缩”对于工商业来说,就更为致命了。很简单道理,如果一个商品,是处在不断贬值的地步,谁还肯买入啊?如果买入就意味着亏本,谁还肯贩卖啊?

事实上,“通货紧缩”对于大明官员们都不是什么好事。毕竟,他们的俸禄,发的是大米。大米价格不断走低,那不是相当于他们的俸禄在不断缩水吗?

所以,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是大明朝廷的当务之急。

需要说明的是,参加今天这场小会的,不仅仅有朱元璋父子,还有徐达、常遇春、李善长、胡惟庸、刘伯温、陈宁、宋濂、詹同、吕本……等大大小小二十三名大臣。

李善长作为百官之首,首先发言:“自古以来,凡遇盛世,就存在物多钱少的问题,称为‘钱荒’。但我大明每年海贸输入的金银等财物,能折合白银四百万两。如此一来,还出现了钱荒的问题,可真是前无古人了。微臣之前,真是万万没想到。”

他的心态最为放松。

本来嘛,钱荒意味着盛世,意味着国家处于几千年来,最好的几个时期之一。再考虑到,大明每年有那么多贵金属输入,仍然产生钱荒,充分说明大明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古往今来的巅峰。

那还担心个毛啊?

李善长解决了“钱荒”的问题,是锦上添花。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也不妨碍他名垂青史。

当然了,朱元璋的目标,是在不远的将来,击败帖木儿帝国,并且实现基本的免费教育。大明现在的经济状况,就不能让他满意了。m.bīQikμ.ИěΤ

朱元璋微微摇头,道:“不管之前想到没想到,我大明钱荒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刘爱卿,你博古通今、足智多谋,你来说说看。”

“臣愚钝,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刘伯温字斟句酌地道:“李相说得没错,古往今来但凡盛世,都有钱荒。比如唐太宗年间,斗米不过三钱,就是一种钱荒。到了武则天当政的时期,大唐钱荒的问题就更加严重了。当时,朝廷的办法,就是开源,加强钱财的供给。朝廷曾经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蓄锦缎。史书上,大臣侯思止,就是因为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