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荒野求生(2 / 5)

气得重重地将手中的奏疏丢在了案几上,然后又带着几分不敢相信的态度将奏疏重新拿起,认真一个字一个字揉碎了细看。

他早在胜利归朝的时候已经听过一些风言风语。

随着天下大定,经济复苏,一部分的将二代官二代面对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开始倚仗父辈累积下来财富地位,彰显自己的优越性。他们自觉得高高在上,看不起这个,瞧不起那个,形成了一套无形的鄙视链。

或许他们没有五代时期礼崩乐坏,道德沦丧那种敢当街杀人,视人命如草芥的野兽行径。但却在不触犯道德底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优越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开封有一个寇判官,那就去洛阳,去商丘、去大名府这些离汴京不远,又脱离开封府管制的地方,尽可能在不远离中枢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自由。

很多事情罗幼度就算不去查,心底也有几分了解。

在后世他做生意的时候虽然没有经历过官场,但却通过一双眼睛见识过其中的弯弯绕绕。很多时候就为了一个上面人随手一盖的公章,要疏通整个部门,请客送礼吃饭都是常事。

连后世都难以平等,何况是古时封建社会?

罗幼度现在自己当了皇帝,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指望下面的人做得到?

他不是白莲花,更不是圣人,他能做的唯有以帝王之尊,引领这个时代进步,而不是向前一跳就搞自由民主。

很多事情,他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毕竟都是跟着他打天下的人,是他身旁最可靠的倚仗,不偏心是不可能的。而且他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动手处理昔日并肩作战的兄弟,这样会让人寒心。

只要不是太过,他便当作没见到。

不过罗幼度更清楚一味的纵容换来的永远不是理解,而是得寸进尺。

赵匡胤为了收兵权,给予武臣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为了避免武将乱政,授予了文臣无与伦比的权力。

结果呢?

换来的是武臣无尽的贪婪,祸害百姓,以及文臣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一副皇帝垂拱,士大夫治天下的态度。

这也是罗幼度一门心思维护庙堂平衡的原因所在……

看着手中的奏疏,罗幼度暗自庆幸自己走制衡之路是对的。

他不愿不能做的事情,需要有人去做。

就如这一次,李继隆的态度明确,同样身为武臣集团的存在,即便他正义感爆炸,也会为自己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