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穷惯的好处(2 / 3)

史文章也是中规中矩。

“啊……”

打了一个哈欠,罗幼度继续看余下的考卷。

他以治河为主,剩余的数十篇熬了半个通宵,逐一批阅。

绝大多数的考生对于治理黄河的答桉多是以自身博学为基础,根据自己饱读书籍,依照历史上的治河经验,论述自己的看法。

这也理所当然,大多考生都缺乏实际经验。

除了让罗幼度增长了各种见识以外,并没有实质的成果。

但其中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提出中肯的意见,其中郭河是论述最详细的一个。

罗幼度也适时地定下了三鼎甲的名单。

毕士安当仁不让地获得了状元,众望所归。

罗幼度并没有因为毕士安是窦禹钧的弟子,未来士林的顶梁柱就刻意压他。

他对毕士安有一定的了解,相比宋白这样的年轻一辈的士林翘楚,不如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毕士安来帮着管一管读书人。

榜眼是马适,此人博学,脑中藏有万千书籍,他所有答桉都引经据典,好像是做开卷考试一样。

探花郎是师颃,师颃在治理黄河的答桉上可圈可点,但对于刑法很有心得,回答的让罗幼度拍桉叫绝。

至于后世传言,中探花郎比中状元更高兴,那都是扯澹之言。ъΙQǐkU.йEτ

反正三鼎甲中,罗幼度除了认识毕士安,马适、师颃皆不认识,有怎么分辨他们长得帅不帅?

至于郭河,位于三甲之列。

严苛的来说,郭河其他的答桉综合起来,未达到了三甲同进士出身的标准。

但有些人严重偏科,就凭借着治水一篇,罗幼度便决定破例授予他三甲同进士出身的职位。

皇榜这一放出,毕士安的大名立刻响彻天下。

这家伙给王彦升一顿毒打,因祸得福,原本就是宰相才,又得名师指点,文化功底更加深厚。

他此番是以云中第一的身份来京赶考的,省试第一,殿试第一,成为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的好人物。

这日毕士安早早地洗漱完毕,在一众欣羡的目光中,来到了宫外。

此时宫外已经聚集了大批进士,依照罗虞朝廷的规矩,放榜的第二日,所有进士将会受到罗幼度的接见,然后举行集英宴,宴请所有高中进士。

罗幼度的集英宴相比宋朝的琼林宴,档次可就差多了。

为了讨好文人,赵匡胤是特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