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罗幼度的小米弟们?(2 / 3)

,所见所闻,滁州附近百姓安定,民无忧色。可见赵都虞侯与副都吏目光长远,不只是军功彪炳,亦能关照民生,文武并重,古之良将,莫过于此。”

“不过周边州府皆乱,势必会影响滁州。应当提前做出应对之法,防范于未然。”

赵普与窦仪不同。

赵普胸怀韬略,但无才气,故而并不出名,日子过得浑浑噩噩,直到贤德元年才为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辟为从事,与楚昭辅、王仁赡为同僚。

刘词看出了赵普的干略,临终前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

刘词与宰相范质交好,相信老友的眼光。

现今朝廷正是用人之际,便推举他任滁州军事判官。

赵普深知这是一个机会,相比老迈的前长官刘词,赵匡胤可是军中新星,若能得他看重,必能建立功勋,甚至进入中枢为官。

这一路而来,他探查民生,了解民情,就是为了在赵匡胤面前好好表现,以获得重用。

这来到滁州,发现赵匡胤在外出征,而赵匡义也急着上前线。

赵普便顾不得那么多了,直接与赵匡义商议起了滁州的民政机要。

以道理而言,窦仪身为长史,他身为军事判官,滁州的第二、第三把手。

赵匡胤、赵匡义两兄弟不在,他们有权利处理任何军政要务。

但赵普为人功利,不愿将功绩分给窦仪,直接跟赵匡义讨论,还拍着两人的马屁。

所谓“百姓安定,民无忧色”皆是吹嘘之言。

赵匡胤是郭荣一手提拔的大将,深知自己君上的性格脾性,相比那些骄兵悍将。赵匡胤自然是跟郭荣一条战线的,人品毋庸置疑,他带

ъΙQǐkU.йEτ领的军队在大周军中军纪算是极好的。在滁州确实没有劫掠百姓,欺压平民的恶迹。

可要说对百姓多关照多体恤,纯属胡说八道。

赵匡胤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百姓死活,与他一个将军何干?

赵匡义意外看了赵普一眼,他心思深沉,看出了赵普有投奔他们兄弟的意思,和悦笑道:“赵判官过奖,皆是为官家效力,自当尽心竭力。不知赵判官有何高见?”

赵普、赵匡义立时王八看绿豆,对眼了。

赵普心情激动,大有指点江山之感,高声道:“百姓所思所想,不过是简单地活下去尔。只要满足这点,他们必不会反。只要稍作安抚即可。滁州当下关键在于士绅未能领会朝廷仁政,在下提议效仿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