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摆烂(1 / 7)

作者看到自己的小说数据太惨了,脑子已经转不动了,无法继续更新洛夜的故事线了,算了,先拿一些以前的东西糊弄过去吧,这都是我以前的一些感想,多多少少有点价值吧。

2022.10.28.

论文学

1.坚持人民文学立场,反对高雅文学,反对“少教文学派”。

首先,我们要记住,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生物,而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所以,身为文字工作者,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一切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扩大了来说是物质生活),即我们笔中所写下的一切材料都是现实生活的倒影,那些吹嘘文学来源于内心,文学来源圣理的人从根本方向上是错误的,他们割裂了文学来源的物质性。

文学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而文字是人类社会代代相传的,但因古代社会民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人处在文盲的世界中,因此,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误认为是通过社会精英来传递的,这种误识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文人生活的小众化与孤独化(即他们的话文盲听不懂,而只有与他们同水平且志趣相同的人才能领悟),但从事实上来看,明清时期市民文学广泛发展,中国版文学向世俗化方向深入,这种趋势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四大名著的诞生,除《红楼梦》外,其他三本都有民间世俗文学的影子,而他们的创作者也都取材于民间文学,再结合元曲中人民主体地位的显著,我们可以断定人民才是文学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广大文学工作者应放在固执与清高,主动走进人民生活中去,用群众的丰富生活来滋养,自己的内涵。

反对高雅文学,是反对文学的高雅派化,这种观点虽然在部分人眼中被看作是背叛文学的纯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只有当人民群众真正能读懂创作者的文学的时候,文学的诞生有意义,它的社会责任才能被落实,同时它的影响力才会更广泛,把文字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中传播,就丧失了文学所具有的社会责任与意义,便只能沦为少数“文人”精神享受的“**”。文学的世俗化,不是指将文学写成幼儿园的识字集或街边的骂人语录,而是将它的表达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程度形式,与让人民群众真正能读懂它,但根据文学的丰富性来看,最好不要让人民群众一次性读懂它们,要让他们像吃生菜一样,一层一层地享受,一层一层地感悟到新的东西与理念。

2022.10.29.

2.认同网络文学的产生,积极规范并促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