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治理黄河(1 / 5)

黄河治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所面对的一项头等大事。

作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神话传说的炎黄部落时代,到上古先秦时期,这条母亲河一直都在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也正是因为如此,华夏文明的源头才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

然而自西汉时期开始,黄河便开始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泛滥期,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曾面临黄河水患的威胁,下游民众因为黄河水患的问题也是苦不堪言。

甚至有好几个朝代政权就是因为黄河水患的问题间接或者直接灭亡。

当然,历朝历代也没有放弃过对黄河的治理,可以说自西汉时期开始中华民族就开始了与黄河斗智斗勇的两千年。

在这两千年的时间里,有无数人为治理黄河提出过或可行或不可行的方法,他们当中有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些则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

然而治理黄河,始终是一个国家性的超级工程,单靠某一個朝代一两位君主的励精图治,是很难长期有效的对黄河进行治理的。

比如在隋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之所以呈现为“之”字型,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治理黄河。

从洛阳将黄河分流,导向流入淮河的通济渠和流向海河的永济渠,实现减小和降低黄河泛滥时下游河南、山东等地遭受的水患。

虽然隋炀帝确实在历史上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但就像皮日休的那首诗一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确实为后世带来了很深远的影响,至少唐宋两代都享受到了这条大运河所带来的好处。

别的不提,宋朝的首都开封之所以能在当时繁荣发展起来,很大程度上便是享受到了大运河所带来的便利。

但黄河并不是那种安分的河流,大运河的开凿确实对黄河起到了一定的治理作用,也对水患有一定的抑制,但随着河道的淤积,以及朝代的**,对黄河的治理也就日渐偷工减料,从而酿成了朝代末期水患频发的恶果。

其中元代更是一个典型案例。

元代所面对的黄河水患,追溯起来可以上溯到北宋末年的丞相杜充身上。

金国第二次伐宋攻破开封前夕,杜充镇守北京大名府,自诩“帅臣不得坐运帷幄,当以冒矢石为事”,似乎是韩信再世,不但能运筹帷幄,还能亲自带兵上阵。

但完颜宗望的金国东路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