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自负盈亏(1 / 5)

散了朝会,文武百官自然是各归衙门处理各自手上的公务,皇帝则是回了乾清宫。

至于朱高炽这个太子,则是回到了东宫,和朱瞻埈聊着关于开海的事情。

只是两人话题里聊得最多的却不是关于海商的话题,而是匠户。

既然决定放开海禁,发展海外贸易,这货物的来源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大明的工匠大多都是匠户,是受到官府管制的,所以不解决匠户的问题,海贸的开展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明初时,朱元璋沿袭元代的户籍制度,将人户分为民、军、匠三等。

其中匠籍全为手工业者,军籍中也有不少在各都司卫所管辖的军器局中服役者,称为军匠。

从法律地位上说,这些被编入特殊户籍的工匠和军匠比一般民户地位低,他们要世代承袭,且为了便于勾补不许分户。

匠、军籍若想若想脱离原户籍极为困难,需经皇帝特旨批准方可。

而且比起农户多多少少还能够种地养活自己来说,匠户的日子要难过的多。

匠户隶属于工部,分轮班匠、住坐匠二类。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府匠作局、院服役,每班平均三个月,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府匠作局、院中服役十天,若不赴班,则须月出银一钱由官府另雇他人。

匠户应役时,“每日绝早入局”在官吏监督下造作“抵暮方散”,工作十分的辛苦。

其中有一部分全家都需要入局造作,他们多是原来被俘的工匠或被抑逼为工匠的俘虏,除了官府发给的盐粮和偶尔赏赐的衣物之外没有其它收入,因而生活艰难、衣食不给,常常发生质典子女之事。

另一部分是工匠自身入局、院应役,得到一份盐粮;工余可以回家和家属一起工作,自行买卖。

他们多是从民间签发的匠户,其处境比前者好些。但是管理局、院的各级官吏,往往巧立名目,“捕风捉影,蚕食匠户,以供衣膳”。

所以不论哪一部分匠户所受剥削和压迫都很沉重,只是程度有些差别。

而且匠户在身份上是父死子继、役皆永充,除了可免除一部分杂泛差役外,正役和税粮并不能免除。

“……也正因为如此,匠户的日子大多比农户更苦,逃户众多,屡禁不绝不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应役当差的时候大多应付差事,敷衍了事,致使朝廷的匠作局效率低下,产出的东西也质量参差不齐。”对于匠户是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