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果然233啊……(1 / 5)

《华尔街日报》:科技的天才、商业的庸才!

《纽约时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托尼·斯坦克!

《波士顿先驱报》:詹姆·锡安——科技天才还是金融大鳄?

《纽约日报》:杜姆被“杜姆”扫地出门!

《华盛顿邮报》:五德集团启动大规模太空探测合作计划。

一场遍及整个北半球,被数十亿人亲眼目睹的罕见极光现象之后,杜姆集团太空试验计划彻底失败的消息也被证实。

死里逃生的五人返回地球;理查兹的科研小组再次淡出人们视野,维克多·冯·杜姆被从自己创办的公司扫地出门也在商界引起不小的波澜,从热度未消的斯塔克工业博览会那里抢了不少商业新闻版面。

因为向前中国人的身份,很是有些阴谋论在八卦报刊上流传。往小了说,是某个花花公子对威胁自己地位的科技天才横加打压;往大了说,就变成国家之间的暗战。

种种耸人听闻的谬论引明眼人发噱的同时,倒也吸引了不少自作聪明者的眼球。

阴谋论者满足了心理需求,刊登阴谋论的报刊提高了销量,也让文章炮制者多了不少稿费;算是喜闻乐见、皆大欢喜。x33

不过仅仅过了两天,五德集团和斯塔克工业携手发布的太空开发计划就如**爆炸般横扫了所有科技与商业新闻的版面。

“空中楼阁”已铺下最坚固的一块基石——《**科学箴言报》

新型能源成为助推太空事业的火箭——《美国科学院院报》

太空事业的“g2”集团?——《好奇号》

让我们放眼整个太阳系——《科学》杂志

大多数严肃媒体对两家集团的合作计划都保持了乐观看好的态度,主要是这两个花花公子掌握的技术,让他们提出来的计划具备了切实的可行性。

向前这边拿出了基于“十戒”设计的热能压缩技术,专为太空火箭设计了新型燃料舱。比原型号火箭少了一半的燃料载量,运载能力却提高了四倍有余。运载能力接近了曾经的世界第一土星火箭,发射效率还更高了。

至于托尼·斯塔克,他的方舟反应堆从经济层面上考虑不适用于火箭发射,但是小型反应堆的出现几乎是为永久性外太空基地量身打造;一个小型反应堆就能供应一个大型太空基地,还不占用太多宝贵的火箭运力。

二者结合,基本上实现了从“走出去”到“住下来”全过程的能源需求。也无怪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