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诺奖之争(2 / 3)

获得“引文桂冠奖”之后的两年内相继获得诺奖。

这已经是比较夸张的说法了。

甚至还有人在一年内同时获得引文桂冠奖和诺奖。

这个消息被爆出来之后,立马引发了公众对诺奖得主预测新一轮的讨论。

加上他,和陆时羡一起获奖还有17位学者,其中十一位来自北美国家的研究机构,剩下的7位则分散在世界各地,以发达国家为主。

不得不说,这个名单其实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各大网站热门预测名单上了。

虽然没有什么实质奖励,但这个奖带来的影响力是实实在在的。

他在诺贝尔化学奖的顺位名次又提高了四名,来到第三位。

换句话说,如果拿到风向标奖就像叠buff,叠的越多越可能拿奖。

那他现在已经叠上了两层buff。

第一层是他去年获得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

第二层则是今年九月刚获得的引文桂冠奖。

但他依然觉得不太保险,这玩意并不能带给他太多的安全感。

事实上,也正如他想的一样。

九月底。

典瑞首都斯德哥尔摩就已经开始张灯结彩,尽管时间并没有来到诺贝尔颁奖周。

按照诺贝尔奖颁奖的惯例,颁奖前整个典瑞境内将会举行“诺贝尔周”的盛大活动。

届时,这个位于东海岸、濒临波罗的海的城市将吸引全世界人的目光。

作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奖项,本应该葆有公平、公正、公开的基本原则。

但是,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它却一直特立独行,在提名名单、筛选标准、投票规则等流程都严格对外保密。

为此,基金会不惜与斯德哥尔摩大学决裂,成为了独立机构。

提名不公开、评奖不透明到现在成为诺奖颁布以来的未解之谜。

但也因此,它也成了悬念最大的奖项,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而此刻,位于典瑞皇家科学院的绝对保密房间里,化学奖评定委员会的6人正在汇总之前所有的意见。

向上交付获奖名单的日期即将临期,这意味着这将是他们今年最后一次为此讨论的机会。

诺贝尔化学奖评定委员会最近几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是Claes Gustafsson(克拉斯·古斯塔夫森),他兼具医学家与生物化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