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嫂子家炸了!(1 / 3)

回到家后的沈临风把煤气灶和厨具复原之后,又给煲了个汤。

然后坐在桌前开始清点一天的收入。

一堆零零散散的毛票和硬币,这就是今天的所有利润了。

一共是五块七毛二分钱。

这还刨除了买肉和买佐料的钱,真正的纯利润。

今天经过实践证明,出摊是一条可行性的发展之路。

这可比上班打工挣钱多太多了。

虽说出摊是一条活路,但在沈临风的未来计划里,并非长久之计。

终究只是“小钱”而已。

天不亮出摊,天黑收摊,这种生活,一个月两个月倒还行,可时间久了,身体也扛不住。

他可是要挣大钱的人。

眼下是1986年,正值计划经济退出,市场经济的萌芽期。

随着国门打开的时间延长和舶来物的冲击,国内的市场将会遭受极大地冲击,在中西经济的碰撞之下,将会涌现出一大批时代的弄潮儿。

人们会对海外的洋玩意儿充斥着新鲜感。

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度发达的西方世界经济体和高科技产物将会对国人的观念造成重大影响。

科技时代向往感与落后贫瘠现实感的心理落差,会让很多人对国外产生向往之心。

“一定要出国”!

“出国淘金热”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最早时期的“慕洋犬”就是在这个时间段诞生的。

“国外的月亮是圆的”、“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国内曾经拍过一部电影,专门反映了这种留洋淘金群体——《京城人在纽约》。

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远渡重洋来到梦寐以求的大洋彼岸,本以为来到了遍地是黄金的土地,结果却大相径庭。

作为一个从“贫穷落后国家”远道而来的务工人员,无论是就业还是生活,都遭受着本地人的歧视和排挤,只能从事社会最底层的行业,苟延残喘的活着……

即便生活的非常辛苦,可心中的高傲和自尊心却不容许他们回国——哪怕留在国外捡**吃,那也挣的是美金,宁可流浪街头,也绝不妥协回国。

“毕竟是国外”!

这种人活的卑微,但却有着极强的自尊心。

我们通常管这种人叫——穷装蒜。

沈临风当然不会傻到成为这种群体中的一员。

他是第二类人——站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