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论道文武(2 / 7)

所以后人若只看见我这句话,就会说我曾经称赞你,却不知我也骂过你人品不行。”

徐璠忍着气道:“大人不必巧言舌辩,大人若有名人大家称赞武夫的话,不妨拿出来应对,何必顾左右而言他?”

萧风微笑道:“你也是读过书的,难道不知称赞武人的名人大家数不胜数?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你没听过吗?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你没背过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你没听说过吗?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你没听说过吗?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你没听说过吗?”

徐璠被萧风一通语速极快的连珠炮打得晕头转向,何况最后一句是戚继光所作,当时还没写呢!他确实没听过。

当下没好气地说:“这些虽有,但不过都是失意狂徒的酒后之语罢了。

就算最有名的第一首,李白虽为诗圣,终究是醉酒狂徒,于江山社稷何用!”

萧风眨眨眼睛:“你是说,写这些诗的人,都是失意狂徒?”

徐璠点头道:“不错!”

萧风摇头叹息道:“你说李白和贾岛是失意狂徒也就罢了,怎么能说本朝太祖皇帝也是失意狂徒呢?

以此看来,你虽然金榜题名,谈不上失意,却是比他们都狂得厉害,狂到没边了!”

其实这个大坑,徐璠掉得着实有些冤枉。因为朱元璋的这首诗,在明代时并不算流行,知道的人也不多,只是收录在了御制诗集中。

皇帝的御制诗集并不会公开刊印,都是用人手抄的,赏赐给大臣用。而朱元璋本人对这首诗也没有大力推广过。

按理说,以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写出这么一首诗来,那是相当值得大吹特吹一下的,为啥他这么低调谦虚呢?

这事儿有可能是因为这首诗涉嫌借鉴了南宋抗金名将刘锜的诗,而且借鉴的相当多,差不多借鉴了四句。

虽然原诗不出名,但毕竟是偷来的锣鼓,老朱担心吹得太多了被人发现,反而不美。

所以徐璠对这首诗的印象不深,加上萧风夹在一大堆诗词里扔出来,徐璠来不及细想,就着了萧风的道了。

徐璠毕竟是有才的,用力一想,还是想起了那句诗的出处,当时吓得浑身冷汗,差点一下跪倒在地。

“不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