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老谋深算,老成谋国(2 / 3)

货紧缩,他给出了两剂猛药。

开源,节流!

正是这两招,把摇摇欲坠的大明,彻底推向了覆灭。

节流方面倒是简单。

崇祯带头提倡节约,穿缝补过的衣服,吃粗茶淡饭。

然后就是裁撤冗员,压缩朝廷经费。

结果,把李自成给裁了。

开源的办法更简单。

加大税收,与本来就贫苦不堪的普通百姓争利。

结果导致北方的农民大量破产,民乱四起。

张嫣问道:“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银荒了吗?据我所知,以往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钱荒,又是如何解决的?”

“贤侄果然见识多广!”

云逍赞了一句。

还上瘾了……张嫣的脸又是一红。

“三国时期,蜀汉、孙吴都很弱小,由于缺铜,都发生过钱荒,诸葛亮和孙权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同样的办法。”

“货币贬值!”

云逍笑着一番解释。

当时用的是铜钱,也照样能贬。

办法很简单,就是减轻钱币中铜的重量。

蜀、吴最后铸的铜钱,像纸一样薄。

另一个办法,是干脆指定铜钱的面值。

所谓“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就是一枚铜钱指定其当作500枚、1000枚去花。

宋朝同样也遇到了钱荒,并且不是一次,而是多次,也是用了同样的办法解决。

“蜀、吴二国,以及前宋,甚至是以往历朝历代,可以用这个办法解决危机,唯独只有大明不行。”

云逍直摇头。

原因之前讲过,大明完全丧失了铸币权。

论斤称两的白银取代了铜币,成了主要流通货币,而不是有面值的铜币或是银币。

让朝廷也无法掌控。

诸葛亮和孙权的做法,完全行不通。

张嫣思索片刻,“唯有一法,可解银荒,宝钞!”

云逍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

点头是因为对张嫣的赞赏。

不愧是贤侄,她说的一点也没错,要解决银荒,只能改变银本位的货币政策。

以大明如今的经济规模,再加上私铸严重,铜币行不通了,也只有纸钞。

然而宝钞也同样没用。

历史上的崇祯,不是没试过。

朝廷想发行宝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