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填不满,根本填不满(2 / 3)

这点银子,对于盐商而言,都是毛毛雨。

何况是做善事,还能捞取好名声。

其实扬州的盐商,修桥补路的事情没少干,甚至有很多盐商被百姓称之为善人。

当然了,背地里干的脏事更多,只不过平头百姓无从得知罢了。

王承恩叹了一声,又道:“云真人又听说,两淮的灶户日子过得异常凄苦,这些天都着急的吃不下去饭了。”

所谓灶户,就是设灶煎盐的盐户。

“世上有三苦:烧盐、打铁、磨豆腐”。

盐商都是富得流油,可灶户却是世上三苦之一。

有一位名叫吴嘉纪的当世诗人,写了一首名叫《煎盐绝句》的诗。

诗中写道: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傍。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在农历六月份的酷暑中,灶户要在锅灶旁,忍受着高温天气和烈火高温的折磨,不断的添水、熬煮、最终将熬出来的海盐捞出来。

从草房中走到屋外的烈日下,甚至都算得上是乘凉休息了。

由此可见灶户劳作之苦。

可就算这样辛勤劳苦中度过一生,灶户也不会有半毛钱的积蓄。

若是丰年,还能勉强混个饱腹,到了荒年,饿死无数。

更可悲的是,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灶户,是**籍,世世代代都无法翻身。

比起寻常百姓,灶户的日子根本就不是人过的。

在两淮的盐场,灶户受生活所迫,大面积逃亡的事情时有发生。

在两淮的各个盐场,不知道飘荡着多少冤魂。

在盐场之外的荒滩上,那个铲子随便铲一下,就能见到森森白骨。

可又有谁会去在乎呢?

当官的只在乎能不能升官发财,盐商们只在乎榨取更多的利润,谁会去管灶户的死活?

“云真人慈悲,灶户的事情,盐商们也会设法解决。”

田弘遇心头一阵抽搐。

虽然花不了多少银子,可得不到任何好处,连个名声都得不到。

“扬州的盐商,有着大把的银子,却要么放在地窖里长霉,要么修园林、购田地,还有就是养瘦马、戏班子。”

“大明商业银行知道吧?扬州大一点的分商,每家往里面存一百万两银子,小点的,存个几十万两。”

“盐商们吃利息,钱生钱,银行也盘活了资金,两全其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