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漕运改海,迁都南京?(2 / 3)

田产量下降,洪灾频发,最终引发大规模民乱。”

云逍细数漕运的弊端和危害。

王承恩和范景文满头大汗,心惊肉跳。

早就知道漕运有大问题,却从来没有人看的这么透彻。

如此看来,漕运不改,大明即使不亡,也必将是举步维艰。

云逍看着运河上穿梭的漕船,一阵摇头叹息。

放弃元朝时期的海运,改为漕运,就是永乐大帝朱棣的一大败笔。

可谓是贻害无穷!

大明历朝,从来都不乏能人志士。

他们也很清楚,漕运是压在大明财政的一座大山。

因此曾经有不少人极力推动改漕运为海运。

隆庆年间,由于黄河连年泛滥,运河堵塞,漕运艰难。

这是漕运改海最佳的机会。

张居正、高拱乘机强力推动,将漕粮海运。

可也真是他**神奇了。

海运一开始,原来烂到极致的河运,情况突然就好转了。

其中的蹊跷,也只有那些**污吏们知道。

于是百官对海运群起而攻之。

连张居正都顶不住压力,不得不将海运搁置。

这一搁置,就到了崇祯十二年。

时任中书舍人的沈廷扬上奏,请重试海运。

当时因为运河受到流寇袭扰,漕运时刻受到威胁。

崇祯皇帝不得不同意沈廷扬的奏请。

只可惜,此时的大明已经快要断气。

海运刚开不多久,宁锦大败。

大明损失了最后一支能战的兵马,很快就亡国了。

这时候开海运,自然是毫无意义。

王承恩说道:“如此说来,也只能改漕运为海运了。”

范景文忧心忡忡地说道:“海运风险极大,万一影响到漕粮运输,更是会动摇国本。”x33

“风险?胡说八道!”

“所谓的海运风险,弘治年间的邱浚、嘉靖年的王宗沐,早就逐条反驳。”

“他们也反复计算过,海运的损失比例,远远小于漕运。”

“没有办成海运,是当时的朝廷内斗的结果,而不是海运本身不行。”

云逍一声嗤笑。

范景文苦笑。

云真人说话,就是这么直白露骨。

多少讲究一点语言艺术噻?

“海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