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砍头的大罪(1 / 3)

朱桢的话音落下,三人全都眼前一亮。

如果能在家门口,就能批发到原价食盐,中间省去了运费,打点费用,以及时间成本等。

可以说,按照这样一来,往后贩盐的利润直线上升啊!

甚至走出这一亩三分地也不无可能。

但幻想过后,其中一人,又问出了主要的问题。

“敢问王爷,这楚王盐场是否一直有产出?”

这必须得问清楚。

虽然以他们对朱桢的了解,不可能在重大的事情上面胡来。

但要是万一呢?

别他们前脚刚兴高采烈的放弃原有渠道,结果一回头所谓的楚王盐场却产不了多少。

那样是能要人命的!

闻言,朱桢估摸了一下。

一座小型盐矿在后世,全力产出怎么也得要好几年才会枯竭。

而中型的怎么也得翻个几番吧?

想罢,他当即便斩钉铁断的保证道。

“放心!年产至少五万石盐巴,本王也保证至少十年内的生产还是有的!”

三人得到这样的信息,也只能将信将疑。

但不管从各个方面来讲,他们如今都上了楚王府的船,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存在。

短暂会晤后,三人回去就立马着手扩大销售的事宜。

只过去半月时间,武昌境内的百姓们都惊奇的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武昌地域竟然只剩下了三家贩盐的商号。

而且,武昌境内的盐巴价格,竟然要比外面低上一半还多!

当百姓们得知都是因为楚王朱桢,他们才会买到低廉价格食盐后,又是一阵歌功颂德。

当然,有歌颂也不缺咒骂。

比如其他盐商,自然是暗自把朱桢骂得狗血淋头。

而这段时间,见楚王盐场果然只把盐巴交给自己等三人贩卖,朱桢名义上的三个岳父,松了口气的同时,心中也生了把武昌盐贩卖到外面去的想法。x33

有着楚王府背书,他们哪怕没有朝廷颁发的盐引,在武昌周围那也是如入无人之地。

用价格及品质的优势,短短时间里就给端坐在最上游的朱桢,赚取了大把的银子。

而就在朱桢一边数银子,一边辛勤耕耘,以及期待下次系统奖励的时候。

应天府,紫禁城。

隆冬将至,越发接近年底,各地来往的公文也逐渐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