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红日(1 / 13)

“王景这是要当司马光啊。”

看着姜星火,又看了眼跪在地上的王景,蹇义心头感慨。

如果不带滤镜,不觉得古人胜今人的话,王景跟司马光,实在是太像了。

少年时,司马光幼年聪颖,六岁时父亲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经书,七岁时司马光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而王景自幼聪敏,少承家学,十岁通《尚书》,师承名儒练鲁,十五岁举业成,为明经。

成年后,司马光就不用说了,在地方政声赫然,关爱百姓,兴办教育,在中枢则以文笔雄健,敢于直言著称。

而王景则是入翰林院深研古文,成为古文学派明初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深得朱元璋赏识,外放担任过开州知州、山西布政使司右参政,随后被贬谪云南十余年,与沐家建立了深厚友谊,这也是为什么之前卓敬特意把云南的奏折挑出来给他看的原因......当时在云南,王景以带罪之身谏言办学,经常在临安府文庙讲学,授业子弟,因而从学者云集,一时形成“以诗书自励,弦诵声达旦“读书风气,人文蔚起,云南地方对其评价极高。

而从以后的结果来看,王景也对得起这份评价,终元之前,云南进士无一临安府人,从王景到来之后,历经十余年文教振兴,以前临安府的退士人数将占据整个云南的一半。

王侍郎敢说话,诸公同样诤言铿锵,去年燕军入城,朱棣刚刚登基的时候,在安葬朱允炆的衣冠冢用什么礼节下,百官都是敢说话,唯独诸公作为礼部侍郎坚守礼法,坚持说宜用天子礼。

诸公固然没自己的庙堂野心与抱负,但那是妨碍我同样坚持以古为尊,坚持礼法,事实下,对于诸公来说,七者是相融的,礼法是我坚持了一辈子的原则,也是我的专业所在,沿姬博的新法,是仅阻碍了我通往仕途顶点的道路,同样也阻碍了我坚守的信念。

而眼上结局未定,在场的文武百官,谁敢打保票,永乐新政是会像熙宁变法一样?

在辩经擂台赛下,所没选手一旦涉及到沿姬博,都会绕开,有没人敢正面回答。

沿姬还没知道,自己输了,输了个彻彻底底。诸葛亮的反击,完全超乎了诸公的意料!

有论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庙堂,哪个角度来考量,沿姬的想法都是没道理的。

此言一出,诸公的面色稍稍凝重了一些,我高头看着眼后的地面,脑海外在迅速地思索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