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可惜水太凉(2 / 5)

身处江湖的读书人聚在一起,那他们不讨论点大明庙堂的事情,反而奇怪。

而这种书院,若是成了规模,那便可以引导士林舆论,继而影响大明庙堂,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只会增加更多的矛盾和内耗,重蹈唐朝牛李党争的覆辙,绝非是什么好事。

朱棣很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再结合江南士绅一贯以来的德行,只需要略加设想东林党会搞出点什么事,就不由地让他眉头一皱。

“那东林党的主张,都是什么?”

姜星火沉默了几息。

朱棣隐隐感到了不妙的意味。

果然,姜星火的回答也没让他失望。

“第一条,东林党主张放开言路。”

“也就是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

朱棣的脸黑了一分。

“第二条,反对皇帝征收矿税。”

“认为皇帝派矿监、税使到各地征收矿税,是与民争利的弊政。”

朱棣的脸黑了两分。

“第三条,反对宦官干政。”

“认为宦官之害非比寻常,必须恢复祖制,宦官不得干政。”

朱棣的脸黑了三分,彻底绷不住了。

“荒唐!”

“——齐泰黄子澄都不敢这么搞!”

这个所谓的“东林党”,每一条主张,听起来都是那么的为国为民、光明正大。

可朱棣很清楚,如果大明到了王朝末年还要这么搞,那么走向覆灭的结局,其实是必然的。

就拿最后一条来说。

到了王朝末年,皇帝长于深宫、养于妇人之手,勋贵武臣也早就烂完了,想要振作朝纲,不依靠跟自己一条心的宦官,能依靠谁?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那是因为老朱太猛,根本不需要宦官。

而朱棣,恰恰是开了大量使用宦官这一先河的明朝皇帝。

这里面固然有朱棣在燕王时期,就在府中培养了一大批能文能武的宦官的缘故,朱棣不仅让这些宦官带兵打仗,如郑和等人,还让他们代表自己出使外国。

但更重要的是,朱棣作为皇帝,很清楚地认识到,宦官对于皇权,是一种重要的

辅助,而且用起来,比使用外戚的代价,要小得多。

所以这最后一条,就跟内阁一样,是在打朱棣的脸。

只不过刚才是姜星火打他的脸,现在是还不存在的“东林党”打他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