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三章 锋芒初现(1 / 2)

阿佑这两份寿礼,从价格而论,在众人挖空了心思准备的寿礼中,显然是不值钱的。

可是以价值论,别人却是拍马也追不上。

无论高产粮种还是东山书院,都是可以流芳后世的壮举,夸张一点说,功在干秋,利在万代也不为过。

经此一事,众人看向阿佑的眼神完全不同了。

仿佛直到这时,很多人才想起来平日里低调内敛的八皇孙是先昭元皇后的孙子,是先太子唯一的子嗣。

那两位在世时的能力和声望,他们可是有目共睹的。

尽管嘴上不愿承认,但他们心里都清楚,是昭元皇后以一己之力将逐步走向衰败的沈氏皇朝拉了回来,并且以强势手段从世家门阀手中收拢了部分皇权。

昭元皇后薨世以后,先太子沈兆瑾也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他手握先皇后留下的资源,背靠皇上这座大山,在朝堂上大展拳脚,他对内肃清弊政贪腐,推行新政,对外收复失地,广交盟友,进一步巩固了昭元皇后的成果。

如果这对母子并未遭遇意外,在他们的努力下,大晟说不定能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可惜天妒英才,这母子两人一个因难产而亡,一个遇刺身亡,他们的**抱负并未实现……

而八皇孙沈兆瑾作为昭元皇后的孙子,先太子的儿子,又岂是池中物?

端看如今他手中的筹码,有天底下最赚钱的商行,有最大的书院,有高产粮种,兴许还有祖母和父亲留下的各种资源和人才。

只要他愿意争,那至高之位对他而言,也不算遥远。

这场寿宴还没结束,众人就知道,八皇孙肯定是这场宴席最大的赢家,没有之一。

与众朝臣们或期盼或思量的心情不同,三位王爷和众皇孙们心中皆是震惊和惶恐。

亩产五百斤的粮种,直接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天大的功劳,沈佑嘉究竟是如何做到瞒得滴水不漏,一点儿消息也未透漏出来的?

还有那个东山书院,他们都知道沈佑嘉开了东山书院,可是谁也没有想过东山书院竟会发展得如此神速,短短几年间竟然有了六万学子。

不对,这六万寿字也许只是为了对应皇上的六十寿诞,实际人数可能会更多。

东山书院究竟有多少学子,这个数字目前大约只有沈佑嘉和他的人才知道。

而且还有一点,这个数字是可以逐年上涨的,今年是六万,明年可能就是八万,再往后可能到十万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