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殿下,抱紧一点(2 / 4)

底自然清楚,也正色回到“儿臣下朝了便下诏给楚王”

.......

这几日在阳明城内等候朝廷旨意的杨宸并没有闲着,按照徐知余的意思,将朝廷的赏银半数用以从平海卫购买粮食,水路首批而来的粮食已经到了顺南堡,青晓以王府女官的身份封王命而去清点。

清点结束后,即将粮食送往此战当中阵亡将士家中和边境四关先遭旱灾又逢兵乱的穷苦郡县,但还是杯水车薪。

杨宸心里想让定南百姓安稳度过这个冬天之策,要么朝廷派粮救灾,要么平定乱**患。

堂堂的藩王,打起了土匪的主意。从平海卫购粮的法子是杨宸自己想的,比起近在临湖城的先帝七子,杨宸的叔父湘王杨恒,还是亲兄弟来得更为实在。

自小一同在宫里长大,杨宸和吴王杨洛关系向来比较亲近,此次平海卫之粮,杨洛几乎等同半卖半送,甚至出了一些吴王府的私粮。

在杨宸的捐粮之后,和珅和定南卫的文武官员纷纷开始捐钱捐物,燃眉之急还是解了,可长此以往,不是对策。

而城内的锦衣卫指挥使罗义,在杨宸的授意下,已经开始摸排乱党的所在,因为早有归档,最大的旧楚王乱党有三处,其一在阳明城以北一百六十里的净梵山中,约莫五千人。

其二在阳明城以南的云都山中,也有四五千人的规模,最大的则是在海州与廓部接壤的边地,有七八千人。

至于杨宸为何不用军前衙门,自然是清楚军前衙门和从前的同僚们关系匪浅,否则乱党也不至于猖狂至今。杨宸眼里,只有乱党这类官匪才值得他花费大气力去清剿,其他的普通山匪,先下诏安抚,拒不下山一律依法论处,自然鸟兽飞散。

终于,在朝廷北伐之争半月之后,杨宸得到了太子求来的圣诏。

开始清点兵马,主要的就是上次带出的八千骑军,杨宸在一番补充到一万人之后,用王旗建营,号曰“长雷营”,归为自己的嫡系卫军。这本就是王朝旧例,只不过杨宸没有训练新军,而是直接从朝廷旧军当中撤营另建。

因为他在定南卫的救灾之举,百姓们大多感叹贤王之姿,麾下军马尤其是长雷营俨然与私军无异。

在杨宸的王命之下,两州四关守军纷纷开始整顿兵马,阳明城的四万守军更是直接精锐尽出,留了一万余老卒守城。其余纷纷向四周山匪聚集之处进发。

在锦衣卫的军情探查之下,小规模的山匪见此次整个定南卫十五万军马纷纷出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