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这谁瞧见了不心慌?(2 / 3)

:“原本皂花在西北时卖得很好,来之前我还揣了雄心壮志,想着能在岭南开辟出一番新天地,可……”

“可哪怕是仿照了在西北第一家店开张的模式,后续也做了不少热闹场面,但卖的情况还是不太好。”

皂花这种消耗品情况特殊,本来就是以吃狗大户为主。

可定价高昂的皂花不管包装再精美,摆在了货架上也无人问津。

虽说王城里高门大户的夫人小姐们已然被俘获成了忠实的老客,可仔细研究账册就会发现,买的频次太低了。

一块皂花卖出去能管三五个月,回头客再上门时,再买一块还能再撑半年!

消耗品卖出了这种频次,再加上价低走量的死活卖不出去,店里可谓是冷清寡淡,萧条得很。

跟这两处情况类似的还有粮庄,胭脂坊,甚至是徐二婶急着开张的绣庄,徐三叔打点着的酿酒坊。

换句话说,他们在西北时获得的经验,拿到岭南之后直接陷入了一筹莫展的境地。

开店卖货的,架子上的东西摆出来了卖不出去,货物无法在一定时间内转变成到手的银子,关张大吉只是早晚的事儿。

坐在边上的徐二婶杵着额角叹气:“也不能怪个管事儿的不想法子,主要是还真的挺愁人。”

徐二婶的绣庄开张已有月余,宣传喊号子的架势也是跟当初在西北一模一样,本以为生意很快就会火热起来,可是……

徐二婶苦笑道:“夏夏你是没瞧见,我揽了个三层的小楼开绣庄,满打满算堆了十来万银子的货。”

“可七八个绣娘每日捏着绣花针打瞌睡,我守着柜面在游魂,那当真是一个人也不往里进啊。”

“酒馆那边也不好。”

徐三叔四处去打探推销自家的好酒。

徐三婶得知桑枝夏今日进城赶着来凑了个热闹,叹道:“原本烈些的酒是很好销的,咱家之前酿的都赶不上订货的速度,忙得脚不沾地。”

“可自打到了岭南,咱家招牌的烈酒就卖不出去了。”

“这批酒可是费了大功夫从西北的酒窖里挪出运来的,无论是酿时用的粮食材料,还是窖藏的时间都绝对管够,但人家就是不买账。”

徐三叔跟个走街串巷的货郎似的,带着两个人担着酒坛子去四处请人免费尝尝,想给自家的好东西打个招牌。

可实际上呢……

大多数人抿一口就吐了,各大酒楼酒馆的老板拧着眉尝尝,也都摆手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