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军功制度(2 / 3)

无数年轻人也开始召集同伴、好友,并自备武器、马匹,准备效仿之前平叛那样,随军出征。

大丈夫,当提三尺青锋,向沙场取功名。

这两年来,忠烈祠、英烈祠以及报纸和说书先生所宣扬的英雄故事,让那些年轻人心中充满了血染疆场、建功立业的渴望。

此时,汉帝国的人们心中仍旧满是自豪、热血与骄傲,仍旧信奉那句: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至理。

民间的喧嚣,也影响到了朝堂,年轻一派与壮年一派的官员也纷纷上疏,请求随军出征,就连几个头发都白了的老头子也颤颤巍巍的找到了刘宏。

经过连续三日的大朝会,刘宏与百官也最终确定,大军定于十月中旬出发。

虽然兵法中有着,冬夏不用兵的说法,但是通过皇甫规、皇甫嵩、徐荣、朱儁等人的商议与敌我双方的讨论之后,还是觉得此时出征,对大汉最为有利。

经过大力推广,今年司隶以及幽州、冀州等地,都种植了大面积的棉花,其所能制作的棉服,足以保证五万大军抵御北方的严寒。x33

再加上幽州、冀州的官仓储粮,后勤方面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最为重要的是民心可用,如今百姓们支持大汉发起这场战争,因此,无论如何,都需要在明年四月之前,将胜利的消息带回来。

兵有五事:道、天、地、将、法。

所谓的道,就是民心,只要百姓支持,这场仗,就能打。

至于天时地利,对于众人来说也不是什么事,早在之前,众人刘制定了蚕食东北的计划,已然非常了解。

而后面的将与法,那就更不用说了,如今的大汉,最不缺的就是将领,尤其是优秀的将领,军纪更是他人所不能比。

五事,全在大汉,自然不能犹豫。

为了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第四日朝会,刘宏与百官也开始讨论起了新的封赏制度。

军功封爵,成为了这一次主要的议题。

经过一番细致的商讨之后,在原有的基础上,在王以下的爵位,重置为公、侯、伯、子、男、勋,六级,十八等封爵。

连同军功在内,只要立下功劳,皆可获得封爵,而此次的高句丽以及之前的居延甚至于以后开拓出来的土地,都将作为赏赐,封与获爵之人。

很快,随着诏书下发,年轻人们再一次沸腾起来。

当忠诚、理想、利益结合到一起的时候,足以让人们为之付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