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4)(1 / 3)

【我们国家气候土地多样性,自然能够提供足够的生长机会,可以说是海纳百川、品类繁富。

古代粮食有百谷和五谷的称呼,只不过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所得,逐步淘汰产量较低的作物,优胜劣汰,从百谷到五谷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五谷也并不是固定的说法,但基本上就是在黍、稷、稻、麦、菽、麻六种作物里面进行排列,缺了啥不过是因为地区和时期的差异,咱们种地说到底还是看天吃饭。】

说起这个百姓就来兴趣了,他们能折腾种在地里的玩意其实并不多,老老实实种那么两三样都是好的。

试错风险太大,没有成本去尝试。

本来种点东西就填不饱肚子,哪有时间去捣腾新玩意啊。

【粟黍和水稻可以说是咱们国家粮食中的元老,也是最为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

两者的命运也不相同,粟黍始盛终衰,水稻则步步高升。

粟黍经常被种植在同一片区域,听说粟的野生祖先是狗尾草,也被叫做莠(you),黍的野生祖先就是野黍,被称为稂(láng),都广泛的分布在黄河流域。

唉,还真别说,野生祖先这个词……怪有趣的。】

听的人无语,他们并不觉得这个词有趣,反而叫人容易想歪。

而且,他们同样疑惑,为什么叫做野生祖先啊?难道查不到祖先?

那不叫也没啥啊,不过是作物,没必要追根求源到野生祖先上面。

就像是人,要是追溯不到久远的族谱,那就随机应变一点嘛,没必要给自己安个野生祖宗出来。

【粟黍的共同特性便是抗旱、生长期短、耐高温,对黄河流域的自然黄静有着天然的适应性。

人家能够成为最重要的农作物可不是偶然,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再加上人工选择。

黍俗称黄米,它的耐旱性更强,可以和杂草竞争,所以很适合作为开垦荒地的先锋作物,同时又是酿酒的好原料。

所以哪怕它的口感和粟相比较差,产量也不如,但还是占据着很大的种植比例。

粟则被称为谷子或小米,它的外壳坚硬,天然就能防虫防潮,储存时间自然更长,粮窖成为粟作文化的特征之一。

咱们考古的时候,就属粟被发现的最多。

很长时间内,粟的种植地位都不容动摇,一直到中唐,小麦、水稻开始展现出自己的魅力,高粱、玉米也逐渐推广,咱们老将粟降级为次要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