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印刷术(三)(1 / 3)

【毕昇的活字印刷发明出来后,后代也对其一直在改进和传承,其中当属扬州对传承的印刷术独具特色。

元代的王祯结合毕昇的活字印刷,招募工匠制作了将近3万多个木活字,最终用木活字将他修撰的县志进行试印,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印刷出来100部。

县志啊,有过当官经验的都明白那是多么繁琐沉多的内容,若是换做人手工来抄,一个月的时间能整理出来一部都是吃苦耐劳。

王祯创制的木活字,被他全部编入了他创造的一部《农书》当中,王祯在活字印刷当中还有一个成就,就是发明的转轮排字盘。

几万个木块要取字的时候工匠并不方便,毕竟一般来说也不会有什么读书人专门来干这个活儿。

王祯用轻质木材做成一个大轮盘,尺寸还不小,直径约7尺,轮轴高3尺。

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分为若干格。下有立轴支撑,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x33

以字就人,按韵取字。

别的不说,这个活儿还真是得读了点书的才能干,最起码还得把日常所用的字全部认熟,纯粹的工匠还真干不了这个活儿。】

可不是嘛,我们又不认识那么多字。

这是不少工匠心里的想法,他们瞧着天幕展现出来的大概模样,心里头想着该如何复刻。

唉,看到这些东西还真是心有点痒痒,做了一辈子的木匠工匠,难得有点想要做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为了谋生。

其他皇帝听到的:嗯这里还得安排读书人去干活。

至于谁觉得有辱斯文?

嗯…朝廷虽然缺人,但也没缺到少个能认字的在,有活儿干就行了。

【到了明代,使用的木活字就比较多了,像是《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印本。

明后面就是清嘛,木活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一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万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

从数量上就能知晓其中的推行力度。

等到了后期,清代磁版印刷术创造者徐志定制成了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但这里还可以说是采用毕昇的做法,原材料换了。

清代画家翟金生在读沈括的《梦溪笔谈》时,脑袋瓜子一转,想着能不能用泥活字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