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一直在丁忧(1 / 3)

【宋朝时真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苏轼和苏辙两兄弟被他们的老父亲送考,前往汴梁参加进士考试。

府试、省试、殿试**考两兄弟的表现都很优秀,当时的欧阳修对苏轼的欣赏可是直接摆在明面上的。

顺带说一句,欧阳修也是个文学大家兼**家,咱们要背的东西有他贡献一份。】

欧阳修听见自己的名字难免高兴,旁边的同僚倒是笑着打趣,“永叔可是留名了啊。”

哪怕再关心现状,也不能脱俗知晓自己身后传名之事。

欧阳修摸了摸蓄着的长须,“不过是借后辈之名罢了。”

秦汉总算是听到了这所谓的科举制细节,但眉间没有任何松动。

他们现在别说是这么选拔,直接跳到最后一级都选不出来多少人。

无他,没有多少读书人罢了。

宋朝的科举能够繁荣,第一是各项造纸、印刷术的发展,能够叫知识不再被垄断,哪怕还是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可总归比起连书都找不到地买的时代好。

第二是大宋有钱,不说别的,读书人寒窗苦读,要是没有朝廷的一些额外资助,像是学馆、补助,农家子弟是不可能负担得起的。

这两点,放在秦汉那就是死穴。

不过,一群人也不是畏难之人,既然现在没有那么多人,就先等等嘛,和陛下说说现在咸阳/长安选一批。

实在是活越干越多,再不选点同僚来一块干,他们真得死在任上。

头一回没有那种要把所有事情都抓在手里的权欲心。

干不完,根本干不完。

【这次科举苏轼虽然不是状元,但风头却是实打实的,两兄弟都给宋仁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遗憾的是,就在两人等着安排工作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礼俗,需要丁忧27个月。

表达孝心是好的,但守孝三年这个传统也不知道是谁规定的,想要推崇孝道不应该在这种身后事上做文章,身后孝顺不如生前用心。】

其他人:三年?

说句不好听的,父母年纪大了,要是那么不巧去世的时间隔得比较近,那还做什么官啊?守孝都得守个六年。

李世民想了想觉得也是有点恼火啊,守孝三年,这是要找人给他干活都找不到的意思。

当然,不排除推崇这一点的人骂天幕不守孝道,林书表示无所谓。

丁忧三年丁给谁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