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九章 这叫时来天地皆同力(1 / 4)

赵犇带着他们,提着大包小包的进村去了,一路上看着这有些破落的村落,许长宁有些夸张的说道:“叔,你就是在这里长大的?”

他是魔都孩子,城里面长大的,虽然没有爷爷奶奶,但是有外公外婆把他捧在手心,很少吃苦,对农村的理解,还是在电视上看到的。

现在都是新时代农村的。

他很难想象,还有这么穷的地方。

“现在还是好的,你叔我那时候就好像你这么大,为了去镇上买点东西,翻了一座大山,走了十几二十公里山路,才走出去!”

赵犇笑着说道。

“不是有路吗,这条大马路挺好的,那时候就算是没小车,不还有自行车吗!”

许长宁吐着舌头说道。

“那时候别说有没有路,自行车你叔都买不起!”赵犇笑着回应。

“你这孩子,懂什么!”白幼宁教育儿子:“这里是偏远山村了,这条路估计是修起来没多远的,你叔小时候读书,条件比这苦得多了,伱还整天做点作业就叫苦,真应该把你丢到大凉山里面的悬崖村里面去,看你知不知道每天有人接着上下学的幸福!”

他们说着,就到了一个羌人风格的石头主体搭建起来的建筑面前,赵犇这才笑着说道:“伯父,阿姨,这几天你们就住在这里了,四房两厅,有个庭院,厨房里面有煤气灶,也有火灶,炊具都是新的,看你们喜欢!”

这是赵家的一个孩子,叫赵安丰的家。

赵安丰和赵犇也算是同一房的族人,赵家并不小,平安东山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老赵家的人,算起来有好几房人呢。

这分起来,其实也很简单,比如在清明扫墓的时候,就会拜自己这房人的祖先,重阳就会赵姓人全部一起拜老祖。

同一房的人,自然就更加亲一些。

赵安丰是一個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外面混了一些年,村里面开始种菜了,他也回来了,他自己家的地,加起来他承包了,一个人就干的五十多亩。

他是属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

他和赵犇差不多,都是少年时期就没了父母,但是赵犇比他幸运一下,他爷爷奶奶也没熬多久就走了,没有其他叔叔伯伯,只有两个姑姑,也嫁的早,对他基本上是放养,不管不顾的。

他读书也不是很出色,高中才上了一年,就出去打工了。

他这大屋的风格和赵家大屋差不多,都是同一个时代建起来了,而且更加偏向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