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成熟体的世界树:小树化形(1 / 2)

一个秋日的下午。我穿过古都南京繁华喧嚣的街道,走出挹江门的古城楼,沿着一条深长曲折的巷子,寻找那因为《南京条约》而闻名于世的静海寺。天色很好,雨后乍晴的阳光把一片湛蓝的天空**给人们,几朵诗意的白云被随意堆放在天际,悠闲得如同护城河边对弈老人们的银发。x33

静海寺在一片民居的角落里,当她挡住了我的去路时,我的目光差一点难以接受她这样一副羞涩的容颜。在我的脑海里,她该是一种何等恢宏静穆的景象呵!

面前的静海寺,被历史和现实夹成这样一个场面:只剩下一个孤独寂静的小院落,几间飞檐画栋的偏殿;里面,仅仅摆布着与《南京条约》有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再有,便是三两游人了。

也许,这就是静海寺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吧。历史远去的背影,也仅能在人们心中留下这样的回味了。可是,站在这里,我不禁想告诉人们,静海寺,原本并不是这样一个面目的,她不但与历史上那个耻辱的条约有着切身的联系,而且还记载着中华民族一段辉煌呵!

那是公元1408年的某一天,大明王朝的第二个皇帝朱棣,坐在今天北京故宫的龙椅上,降旨嘉奖一个为大明朝也是为中国立下不朽功勋的老臣。他在宣布了一系列嘉奖令后,又决定在应天府(即今南京市)为这位老臣修建一座巨大的寺院,供其颐养天年。而且,连寺院的名字这位皇帝也想好了:就叫“静海寺”吧!静海、静海,四海平静么!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个静海寺。

能够博得朱棣如此欢颜的老臣是何许人也?

郑和。一个能够让所有略知历史的人怦然心动的名字,一个使那段中国历史熠熠闪光的人物。592年前,正是他,率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从今天的苏州市刘家港起锚,七次远涉重洋,把大明帝国的文明火种,撒遍了太平洋、印度洋以及非洲大陆许多国家,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一个空前奇迹。

史载,静海寺初建时,号称“金陵律寺之冠”。这座两万余平方米的建筑,“长廊广殿、鳞次翠飞”,景象颇为壮观。又因为院内移植了一些海外的香木奇树,供奉着郑和从印度带回来的罗汉,越发吸引了远近游人,使静海寺很快成为当时著名的香火胜地。

然而,朱棣和郑和绝没想到,时隔400余年后,他们所修建的这座象征繁荣稳定的静海寺,竟然被自己的子孙用来和外敌草签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泱泱大国,在夷人枪炮的震慑下,被迫割地赔款、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