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七章 经济拖累(2 / 4)

镇疆军 码字的李世卿 1696 字 10个月前

,其发达程度都大幅领先西疆。可是即便如此,828年前后的圣唐朝廷,经济条件却比西疆差了许多。

造成这种反差状况的原因,大概有三个方面。

其一,圣唐与西疆的经济结构完全不同。

圣唐重农,西疆重商。作为丝路商道的枢纽,西疆鬼漠数百年来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商业体系,并利用东西大陆的贸易中转,赚取了大量的利益。

随着乱局的逐步平息,镇疆军府通过波斯巨商艾麦尼重新恢复西疆与西大陆的商贸联系,因此在很短的时间里,为当地经济注入了活力。

与之相反,圣唐的经济基础主要依托土地和人口。当土地被侵略军占领破坏,大量的劳动力因为躲避战火而逃亡,农业体系便遭到了根本性的摧残,元气大伤。

其二,圣唐与西疆的**基础也影响了经济。

圣唐一向都是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皇朝。在正常的情况下,发达的行政体系能确保整个帝国顺畅运转,比西疆更具治理优势。

然而,某些时候,优势也会变成劣势。完整的大一统状态固然十分高效,可一旦其内部出现了严重分裂,原有的**体系不仅无法发挥作用,反倒会变成皇朝运转的拖累。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圣唐境内分崩离析,北方有李炳,两淮有李炝,江南有劳剑华,朝廷官署则偏处西南。

政出多门、天下纷乱,与政权紧密相连的财税权,根本就没办法支撑军政所需。

反观西疆鬼漠,数量众多的藩国虽然各自为政,但他们一向就是如此,完全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灵活发展,更容易从战乱中恢复过来。

而镇疆军府居中协调,在很大程度上又起到了中枢朝廷的作用,可以帮助各个藩国取长补短、快速发展。

其三,圣唐和西疆的首脑,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帝君李炳虽然有过监国辅政的经历,但他的思维意识,远远比不上李江遥。

当李炳还在琢磨着如何巩固君权、如何与朝廷和军阀博弈的时候,李江遥早已经开始思考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问题了。

人们常说,一个领袖在考虑什么,他的臣属就会考虑什么。

李炳麾下的文武官员,和他们的帝君一样,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权力平衡之上,很少有人去顾忌朝堂和战争之外的事情。而镇疆军的头头儿们,甚至包括在一线指挥作战的徐友长、杜建等人,开口闭口也都少不了复苏经济的话题。

在这些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