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教育统筹(1 / 4)

逆清1845 江南烟雨秀 1630 字 10个月前

夜幕初上,原来的广州将军府里也是一片灯火通明,政权初建时有太多事情需要沟通协调,也有很多利益需要完成分配,很快便有仆役上来换了烛火,再给众人续上茶水。

赵源倒显得精神奕奕,他望着众人继续补充道:“选官制度依托科举考试,但是考试的内容、形式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其次选拔原则上也需要进行调整。”

众人一脸期待地看着赵源,总觉得他有无穷无尽的想法。

“过去的科举考试,往往一次只能取得三甲一百多名进士,上来便委以重任,这一点其实并不负责,那些皓首穷经的进士们往往也不具备担任一地正印官的能力。”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赵源补充道,这一点其实历代王朝也都有所知晓,因此才会有观政这一环节,就是为了让新科进士们在正式当官前去了解下别人怎么当官,但是这一环节往往流于表面,收效也就不太理想,促使许多正印县令压根不懂得地方政务,往往只能将一县政务尽数托付于地方胥吏之手,进一步加剧了胥吏治民的局面。

“咱们的科举考试,将会以考试和做官相结合,比如每个人参加科举考试,通过者可以授予秀才,那么这些秀才全部给我去地方当官,当什么官呢?从最底层的官员,比如县里的三班六房的典吏、书半,比如乡镇里的巡检下的攒典,我们可以给这些官员授予品级,比如最低的从九品。”

赵源继续道:“那么,怎么样才能升官呢?很简单,三年一考,考满才能参与下一阶段的科举考试,考上了以后就可以担任更高一级的官员,比如县令、县丞、典史之类,以此类推,倘若过了三年后,再次考满,就可以参加进士考试,如果考上了进士,就可以担任五品以上的官职。”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官员,一律不得进行升迁。”

听到了赵源这番话,众人不由得陷入了沉思,按照这个标准干下去,将来升到中枢的官员的确将拥有极为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光是在秀才、举人和进士阶段就必须至少在基层干六年,而且干完后最多也就是正五品的知府或者是知州,再想往上升还得继续干。

尽管名义上,赵诚才是复汉军的头领,但是所有人都明白,赵家的核心是赵源,而赵源目前所定下的这些规矩,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祖宗家法。

赵源端起茶杯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其次,咱们在考试内容上,暂时按照过去的方式进行,但是等到两年后,咱们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