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长洲营(1 / 4)

逆清1845 江南烟雨秀 1592 字 10个月前

按照赵源的计划,首批《大公报》并没有进行大规模印刷,仅仅只印刷了五百份,同时并没有采取对外发售的心思,而是以汇丰银行的名义向所有达到一定存款基础的客户进行免费发放。

原本陈俊卿还有些不太理解,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一招竟然取得了极为惊人的效果。

原因很简单,赠送的那些客户在汇丰银行有一定的存款基础,几乎囊括了整个广州城的精英群体。

这些人过去就听说过报纸,再加上《大公报》为第一份中文报纸,因此他们对《大公报》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许多人在看完了第一期《大公报》后,便表示要连续订阅,而这些人里面不乏一些官员和商贾。

经过了最终汇总之后,赵源也得到了一个极为兴奋的数字,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超过二百人要表示继续订购《大公报》,这些人的嗅觉极为灵敏,瞬间就意识到了报纸本身所带来的价值。

有了这二百人作为基础,《大公报》第二期将会正式在广州发行,而这一次也将会有更多人知道这个名字。x33

除了《大公报》一炮打响外,这件事对于汇丰银行的好处也颇多,首先《大公报》上长篇累牍介绍了汇丰银行的优惠政策,将这把火宣传得更加旺盛,其次这些用户群体本身都是汇丰银行的拥护者,有了他们的进一步推荐,使得汇丰银行的名声进一步扩散开来。

在尝到了甜头以后,赵源决定趁热打铁,他很快就写出了第二篇文章,而这一次的文章则不再围绕着汇丰银行,而是围绕旗下的自行车行和机器厂展开,阐述了一番实业兴邦的道理,当然他在文章中也谈到了国家富强需要从工商着手的道理。

由于《大公报》属于半月刊,陈俊卿接下来还得继续马不停蹄填充其他板块的内容,为此还专门开通了一个约稿渠道,但凡有人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大公报》都可以出一笔钱买下来,算是提前将后世‘记者’这个职业给催生了出来。

在忙完《大公报》一事后,赵源又找到了亨得勒,让他用香山主人的名义去香港找人经营一份中英双语的报纸,可以暂时取名为《大同报》,即取名‘天下大同’之意,而到时候大同报将会以连载的形式将《民族自强论》发表出来。

亨得勒明白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他便亲自启程前往香港**。

赵源考虑到其中的风险,打算让亨得勒找一个英国人出面来**这一家报社,从而规避将来可能会引起的一些麻烦——他可以明确的是,一旦这份报纸流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