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清都压八荒(2 / 4)

方面条件都完成得不错了。

除了他实在没办法的在朝廷和皇宫内外有自己的关键派系外,就连在宣政殿内果决斩杀了一批勋贵武官,也算是做得极为出色的一步。

不过留在长安城内的勋贵武官,多数都是关陇权贵的将门子弟,真正有本事的基本都在边疆打拼自己的富贵,留下来的没几个能算是出彩的,寥寥几人面对东宫禁军当中的精锐也掀不起什么风浪。

拿着武器,穿着甲胄的优势还是太明显了,将门修行未曾迈入四阶百人斩,要面对这么多虎狼精锐禁卫,其实和寻常普通大力士区别也不大。

倒是有十几个勋贵被袭杀了以后,因为将门修行的体魄到底也不是白费的,挺了下来还剩那么一口气。

有着太医署的医家高手出动,将他们的命都保了下来,就是还不知何时能醒过来。

但长安城内的将门勋贵势力大减,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要知道参与大朝议的可都是各家代表的当头人物,有继承者的还好,若是没有明确的继承人,接下来数年乃至十数年内陷入衰弱那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要是遇到了对手,彻底被从权贵一列踢出去也不是没有可能。

管中窥豹的看,一个有些懦弱的太子都能在情急下,闹出这么大的风暴。

李瑁这样心思手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的皇子登上太子之位,怕是和还算年富力强的当代天子就会有难以回避的冲突。

所以他远离长安,只是默默耕耘朝堂的势力,有着李林甫和周清都在长安,那么谁也不能忽视这位寿王。

等他在醴泉内功修炼大成,真正将粮食的良种完全种植出来,挟带大势而出。

太子之位上究竟坐的是谁又何妨?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李隆基打压李瑁的心思并不重,关键是要分化寿王派系的力量。

历朝历代都在积极的改良粮食的种子,要出成绩谁知道得多久?

李瑁既然愿意退一步去做这个事情,李隆基自然也不会刻意去打压自己的这个皇儿,再说了就算等良种出产,也起码得十几年的时间以后了。

届时天下已经顺遂太久,他的圣王之业也有望了,到时候让李瑁上位,替自己处理国事,他隐于幕后执掌国朝大势便可。

做一个悠闲的太上皇,也未必是坏事。

唯一的问题就是,朕不给你的,你不能抢!

或许这位大唐天子都不知道,周清都对李隆基的这些小心思,隔岸观火看得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