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改剿为抚,立场分明(2 / 3)

都会大大的加强。

这可正是中了李隆基欲要成就圣王之基的野心,如果没有这样的欲望之前他也不至于封禅泰山了。

“不可!”

“万万不可!!”

张九龄听完了李林甫的话,急声高呼。

“陛下,此策已经动摇了国本,不可乱用啊!”

“若是胡乱将这些太平道的教民调往各处,引起了各地骚乱,又没有能够稳住这些太平道教民离开前的情况,那就是真正的滔天大祸。”

“务必需得三思而后行!”

这位张相的话,无异于一盆冷水泼在了李隆基的脑袋上,可是他说的话没有错,这一策风险极大,虽然效益也极高,却并不是那么好施展的。

必须是慎之又慎,这方面来看李隆基还是颇为满意张九龄的。

只不过张九龄的处理办法,太粗糙了。

干脆利落是没有错,却没有给朝廷留下最大的利益。

但腾笼换鸟,不能久干,可如果只是偶尔几处地方呢?

哪怕是再有那么几个地方,类似于如今的醴泉县城一样,也可以给朝廷的财政缓上一大口的气,要知道之后边疆还有对外的战事,只要能够给朝廷足够的转圜余地,再有几个类似醴泉的地方,那么地方势力也不是不可以处理。

眼看李隆基面色沉着,似有思量的神色,张九龄的心就越发的沉了下去。

他当然知道如今的朝廷情况,尤其是在钱粮开支方面的压力,主要就是边疆战事还有许多权贵宫闱的开销,关键是开销增加的同时,因为土地兼并,开源的收支又越发紧缩了。

短时间内还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寅吃卯粮朝廷整个也是支撑不了太长久的时候了。

如果不是还有西域的丝绸贸易和泉州的海上贸易的商税支撑着,别说开战了,各地怕是军费都要支付不起。

现如今有了太平起义军这么一个极佳的手段,别说是李隆基不愿意放弃,就连张九龄也未必不想留下他们。

但...还是那个问题,曾经从底层官员做起来的张九龄很清楚,太平起义军的做法实在太有蛊惑性了,一旦控制不好,那就是燎原之势。

作为帝国的宰相,对于这种极其危险的火星子,必须要浇灭!

“陛下,臣还是这个判断。”

“太平道的教义具有蛊惑民心之用,万一点燃了百姓的不满,整个大唐都有倾覆之危!”

“当诛灭之!”